】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廼強:香港毋須打擊富豪 要扶中小企
http://www.CRNTT.com   2012-05-14 00:13:25


 
  我越來越認為,我國傳統智慧“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正確的,而收入和財富不均的破壞性,遠不如機會不均。香港在戰後初期貧富只會比今天更不均,但是人人都覺得只要自己有能力,終有出頭之日;而經驗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改革開放初期,也有類似的情況,許多沒有學歷、沒有專業的平民鄉巴,都一夜成了大款。而只要你能讀書,高考成績好,偏遠農村的孩子也能上一流大學,前途無量。

  很奇怪,在社會流動性普遍下降的環境中,中產階級越發相信教育能提高子女的流動性,於是都削尖了頭去鑽,千方百計的讓子女進名校。這樣一來,優質教育成了少數有錢人的專利,城市基層想憑學歷往上爬的機會大大下降,農村子弟更別想了。

  在香港,中產階級的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裡,一家人便要活動如何打進幼稚園名校。一個幾歲的小孩,為了準備小學名校的面試,要學盡十八般技能,編制幾公分厚的“履歷”。到了中學,更不惜交一年幾萬元的高學費,進入“直資”名校。香港一般很少需要走後門的,但教育則走後門十分普遍。這樣的辛辛苦苦過了三關,那百份之幾好不容易能打進香港八家大學的,畢業之後,雖然不愁工作,但不說往上流動了,這一輩子連買一套自己的房子都無望。能不洩氣?能無怨憤?

  教育於普及之後,脫離了有與無的二分,“教育改變命運”慢慢成了一個神話。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本科畢業的青年多的是,對流動性的幫助已經不斷下降,事實上,在今天的社會,某一水平的學歷是必要的,但這水平應該是中專,能有一技之長,並且能追得上科技的發展,毋須人人上大學。今天內地最好的出路是當公務員和到國企和外企做高級“打工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