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金融、旅遊、基建等方面
可以“先行先試”
劉迺強:“先行先試”看來益處良多,用香港的角度看,有些甚麼東西很快就可以推出來“先行先試”呢?
唐英年:有幾個方面,首先就是金融方面。我認為,在金融方面,香港與內地的互補優勢相當大,也不存在一個惡性競爭的問題。內地有很多體制上的掣肘,令金融的發展沒有我們那麼開放和國際化。國際化的優點不用多講,缺點則是成本通常偏高。而在發展金融方面,就正如我們製造業過去那樣,很多可以拿到內地去做,即成本可以降低,也就是提升我們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很多人提“前店後廠”的模式,我覺得不要這樣局限,“前店後店”也可以,現在香港很多金融機構從事很多不同的金融業務。對此,內地特別珠三角可以考慮,讓更多的香港金融機構到內地開展更多業務。這樣金融機構多了很多活力,它的增值也就大了。我們現在講增值,也就是主要看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第二產業;增值越大,產業就在不斷的優化,所以,我相信金融發展潛力很大。
第二個當然就是旅遊。深圳戶籍居民現在已經可以一簽多行,接著下一步就是深圳常住居民可以異地簽證了。其實我覺得,為甚麼常住居民不能一簽多行呢?然後,一簽多行為甚麼不能發展到廣東其他城市的戶籍居民呢?甚至其他城市的常住居民呢?我認為可以循序漸進地發展。2003年開放自由行之後,來香港個人旅遊的遊客超過8成來自廣東,進一步開放可以吸引更多遊客,但更關鍵的是讓兩地的人流更加通暢。
第三方面是基建。現在我們有五個口岸,文錦渡、沙頭角、羅湖、落馬洲、及深圳灣;興建中的有港珠澳大橋,以及蓮塘;而且我們還在考慮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的軌道交通線,中間興建一個前海站,作為一個口岸。那麼,如果將來前海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服務業的示範區的話,在那做事的人,就可以在前海的口岸辦理登機和過關手續,直接坐火車去香港國際機場,比他從中環去還要快。因為前海坐火車去香港國際機場也就十幾分鐘,你從中環站到香港國際機場要二十幾分鐘。所以,前海的服務業示範區概念當時經深圳市委劉玉浦書記一提,我們就想到會有這樣的機會,立即拍板同意,而且馬上設立專家小組。有關的局長和秘書長已經跟深圳方面在磋商。我們覺得,看到機遇,就要把握好機遇,這樣粵港發展才能達到“1+1>2”。
剛才我舉的幾個例子,人流、物流、金融發展、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很多很多方面,最重要,就是大家要有這個心,而大家的溫度要接近,不要有溫差。大家的溫度最好就是37.5℃,比體溫稍微高一點點,也不能太高,否則就會頭腦發熱了。
香港六大支柱產業的營建
也需要強化與內地的合作
劉迺強:你提出的這幾個“先行先試”的東西,最近我們又提出了發展六大產業的概念。珠三角似乎發展重點跟我們很不一樣,有點各做各的感覺。這雖然不算是有溫差,難道是發展的重點兩地有差異?
唐英年:我相信,這方面粵港兩地還需要大家不斷共同去探索。我們不是計劃經濟,而內地也在走向市場化,其實一個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是適合內地的。對內地經濟體制來說,政府的角色更重要,相對來說香港政府的角色則要小很多。體制上雖然有差異,但最終都是市場作為主導,政府起到的是促進作用,最終是要看企業家、商家是否肯投資--現在香港的企業家和內地的企業家都很相似,都是看投資回報。我們的工作就是做好促進方面的事,包括規劃、硬件、便利化,把這些做好,商家自己會決定投不投資。
我舉個例子,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藝術發展,很多人覺得就是看一場戲那麼簡單,但一場戲你只是看到台前而已,幕後還有很多技術工作人員,有創作人員,有管理人員,有很多就業機會,可以將之看做是一個經濟產業。我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絕對有潛力可以占我們GDP的10%以上,為甚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具備了應有的條件,發展西九龍文化區,將來硬件上會有一個跳躍性的發展,這個跳躍性的發展為全球關注,因為全球都沒有這麼做過。硬件做得好,軟件也一定要配合,“兩條腿走路”。在建立軟件方面有三個支柱:一是教育,由小開始,以及不斷再教育;二是內容的發展;三就是觀眾群的發展。
光靠香港自己,是沒有辦法拿出那麼多世只一流的內容出來,我們必須要結合內地。這一點跟內地有很好的互補優勢。但我覺得這個東西單靠商只投資未必可行,政府在西九龍文化區的硬件投資216億,政府和商只每年在軟件投資也有幾十億,在各方面我們必須都要兩條腿走路。
劉迺強:我們這個創意的產業,怎麼樣能夠與珠三角的經濟產業發展融合呢?
唐英年:軟硬件發展大家“手拉手”。首先是硬件。廣深港高速鐵路總站在西九龍,去廣州48分鐘,每10分鐘一班車,總站就在圓方對面,跟文化區形成一個品字形。中間現在有個交通迴旋處,我們考慮把汽車全部轉到地下通行,迴旋處改成一個廣場,就是說,你在廣州來到香港,從路面走出來可以直接走進西九龍文化區。這些交通設施,可以讓住在廣州、東莞、常平、深圳的人很方便地來到香港,就好像你現在從上水、元朗、大埔到市中心一樣。這些硬件的發展,是要先行一步的。
軟件發展的方面,就一定要通過擴大粵港交流合作,現在珠三角怎麼起碼有五、六千萬常住人口,光看數量就是一個很好的觀眾群。比如廣東本地的粵劇,好多甚至已經失傳,而香港在地方戲劇文化保育方面,很多方面做得比內地好。所以很多喜歡看粵劇的廣東人就可以坐火車來香港看,這就很有發展空間。
粵港雙方目標一致
香港將對國家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劉迺強:講回珠三角規劃中很多人提到的“功能互補、錯位發展”,還有提到的“上下游錯位發展”,這其實是指產業鏈的配合分工問題。這個方面講了那麼多年,但我似乎沒聽到香港有甚麼動作來實施和促進錯位發展。那麼,香港方面將會有甚麼動作呢?
唐英年:近期內地走得比較多一些,粵港合作是在政務司司長的工作範疇以內,是我負責的,但當然不是我一個人在做,而是有一整支團隊在做,我們整支團隊對於粵港合作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在共同努力;而且,跟廣東汪洋書記、黃華華省長他們的團隊,大家的目標也都是一致的,就是融合發展。
我們在過去的兩三個月內,走訪了九市之後,心有一個藍圖,關於錯位發展方面,是採用先易後難的方式,我們正在制定一套方案,也正在與廣東方面交換意見,看看甚麼地方可以著力去做,來實施錯位發展。我們還會邀請九市的領導來到香港,開一個座談會,就這個課題深入交換意見。
我覺得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工作,我也比較喜歡這種工作方式,務實進取。最重要是雙方都以一個務實、專業的態度來看粵港合作,這樣才能做到規劃綱要2020年的目標,香港才能對國家未來三十年的發展作出貢獻。
與珠三角的融合
需要發展上一個新台階
劉迺強:規劃綱要面提到廣東方面2020年遠景計劃,您主要是怎麼看香港與廣東融合到2020年的願景的?
唐英年:我認為第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珠三角的融合發展要上到一個新的台階,就是說,到時候廣東與香港在一國兩制發展框架之下能夠做到人、物、資金、訊息大幅度的暢通無阻。到時候可能你不用住在香港,你可能希望住在東莞,買一間一萬尺的大屋子住……
劉迺強:噢,那真是很大。
唐英年:(笑)我這樣比喻是誇張一點,其實很多香港人的工薪是兩萬塊一個月,兩萬塊一個月在香港生活還可以,可能住在沙田,到市區上班。如果他可以住在常平、東莞這些地方,那麼他能享受到的生活質素會比在沙田好,對他上班來說,未必會比今天更加不方便--只要基建發展得好--就相當於去紐約Manhattan上班,但住在Westchester,或住在Surrey去London City上班,這在外國是很普遍的。
劉迺強:對,歐洲那邊有的人白天在Amsterdam上班,晚上回德國睡的。
唐英年:是的,人家很習慣這樣做,因為他們可以享受到一個更好的生活質素。我還在商只的時候,公司有一位同事,他每天早上坐一個鐘頭火車去紐約上班,但可以在紐約附近買到一個有前後花園的房子,還有個小湖,有空可以跟女兒一起划船。
所以,願景就是我們大家可以過這樣的生活,人流等方面可以做到暢通無阻,住在內地可以很方便地回香港上班,而住在香港可以很方便回內地探親、公幹、旅遊。雖然我們現在去那邊旅遊已經很方便,但如果我們可以自己開車,去從化浸溫泉、去肇慶觀光、去番禺吃河鮮、去惠州海灘暢泳,一個多兩個小時車程而已。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8月號,總第1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