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第二輪特區建設與中國經濟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9 19:05:12  


 
  鄧小平在1983年6月26日提出,未來中國大陸和台灣統一以後,台灣將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管理,但比香港和澳門更具有自治權:如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等。但由於這一建議與台灣當局的觀點衝突,而台灣民間也存在許多反對的輿論。

  在“(經濟)特區不特”的環境下,真正可以長期享受特殊優惠政策的,就只有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大概因為這緣故,“特別行政區”已經習慣地被稱為“特區”。這第二輪特區的建設,正在開始進行。2006年開始的國家“十一五”規劃,香港和澳門首次被粗略地列入。“十二五”規劃正在制訂中,香港和澳門都力爭全面進入規劃的視野中,與國家的發展協調同步前進。而如我上月的分析:在重拾“九二共識”,並朝現在的軌跡發展下去,一個事實上的“一國兩制”格局,已經開始在台灣成型。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經濟特區作出了無可取代的貢獻。可以斷言,在今後好一段時期,香港和台灣這兩個“新特區”將接棒上場,繼續作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在後金融海嘯的新國際政經環境中,香港和台灣更有如中國經濟發展的兩隻強而有力的翅膀,不停的拍動,帶領整個民族騰飛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內外嶄新的形勢,至今仍未有人探討。本文且作拋磚引玉的嘗試。

  新特區的歷史使命

  很明顯,淡入的“新特區”和退出了的“老特區”,不論在目標和功能,和與國家規劃的關係上,都大不相同。3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1978年,GDP只有2,219億美元,人均GDP221美元;外匯儲備才1點67億美元。2008年,中國GDP高企於4萬4,216億美元,全球第三位,人均GDP3,315美元2;外匯儲備1萬9,460億美元,全球第一位。2008年,包括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整個大中華地區的GDP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超越了日本,僅次於美國,全球排行第二。30年前中國發展的目標是進入小康,今天是建設小康。

  今日的中國,短期的經濟目標是啟動內需、提升產業結構,中長期維持高速增長。要達致這目標,我們需要長期從外邊進口大量原材料和半製成品,包括石油和石油產品。換句話說,中國長期需要頗為可觀的出口,賺取大量的外匯,以進口大量物資。這包括一般的貿易,以及巨額的對外投資。30年來的開放政策重點是吸引外資和增加出口,這是“老特區”的任務;今後“新特區”主要是協助企業向外投資和採購,“走出去”。

  我去年底曾經提過大中華聯手穩定東亞的設想3,得到很不錯的反應。在WTO多邊條約主導的全球化,因金融海嘯而寸步難行,國際投資和貿易難有快速增長的新形勢之一,中國要維持其外向的動能,必須另闢區域合作的途徑。而自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盟與中國修好,面對高度開放的巨大中國市場,以及地緣的優勢,東亞的地區一體化加速進行。目前,東亞的貿易有一半以上發生在區域之內,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東亞的進口數量超過其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從這角度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一體化,幾乎與歐盟處在同一水準,明年1月1日“東盟10+1”正式啟動,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傳統上跟東盟國家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台灣和香港,過去12年,由於種種原因,基本上是缺了席,疏離了東南亞市場,但只要一下子看準了形勢,擴張營業並非難事。

  香港以其國際級的全球融資、供應鏈管理及物流、全球採購和銷售的綜合服務,早已吸引了東盟各國的家族企業,誰要是在香港沒有一個窩的,可說是還未入流。香港不但屬於東亞地區最重要的核心樞紐之一,而且在與大陸貿易、金融和資訊等聯繫,是本地區中最大流量的城市。內地要進入東盟市場,小打小鬧的可以從廣西和雲南走;通過香港作為跳板,是搞大項目,做大買賣的最佳平台。香港需要更加積極深入參與中國發展的洪流,鞏固其作為大陸南大門,和地區總部中心的地位。

  最近國務院宣佈發展上海為另外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大大觸動了香港害怕邊緣化的危機感。港內外不少專家學者都預言5年之後,上海將超前香港。從國際交易和結算角度看,在同一經度上設多個中心是沒有意義的。現在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4個金融中心並存,競爭必然過劇。香港要爭取作為亞洲時區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努力定位於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高端,成為亞洲金融產品定價中心。要做到這一點,香港必須南進,首先把新加坡擠掉。很簡單,如果連新加坡都競爭不過,香港唯一的位置是老四。

  我對台灣經濟研究不深,能說的不多。台灣的強項在於工業研發和生產,今天據說有佔了台灣人口約8%的近2百萬台胞工作和生活在大陸,顯見其經濟事實上已經全面融入大陸。將來台資的南下,與李登輝時代的號召絕不一樣。當年是想以南下去抗拒西進,二者是排斥性的;將來則以南下去輔助西進,相得益彰。

  有學者指出,東盟國家需要在國內層面維持經濟發展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才能可持續發展。別看香港和台灣給人的表面印象是吵吵鬧鬧,誰來到這兩個地區,都會感受到這裡的高度精神文明,和良好有效的社會管理的舒坦氣氛。長遠而言,這才是香港和台灣對東亞整個地區現代化最大和最深遠的貢獻。

  在北京的立場而言,如何把握金融海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充分調動香港這新特區和台灣這個事實特區或準特區的強大優勢,是下一階段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和達致最終和平統一的關鍵。特區是需要建設的,這要求中央政府以遠大的戰略眼光,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推動。但另一方面,香港和台灣又直接管轄指揮不了,具體如何引導和推動,有待有關專家學者去細致地探討和設計。

  1)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實行更加靈活開放的經濟政策。

  2)這是IMF的算法,根據世只銀行,這數字是2,485美元。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nominal)_per_capita

  3)劉迺強:大中華聯手穩定東亞-北京所需要下的一大棋。《中國評論》2008年12月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6月號,總第138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