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三通對香港短期有影響但長遠有利
--訪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9 11:48:52  


 
  “三通”在短期內對香港的航運、轉口貿易、旅遊等行業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會是局步的。例如在航運方面,目前每年從台灣到香港或過境的旅客,有大約270萬人次使用香港機場,佔總體來港旅客的11%;港台之間空運貨物的重量約28萬噸,佔香港航空總貨運量的百分之七點四。貨櫃運輸方面,港台之間每年的貨櫃總量,有些是轉到珠三角及其鄰近地區的,是大約74萬個標準箱,佔香港貨櫃運輸總吞吐量的百分之三點七;港台之間的郵件總重量是39萬公斤,佔香港郵政署處理郵件總量的百分之零點七。

  從比例來看,“三通”對航運、郵務可能造成的影響,不是太大。一定有一些原本經香港的客流、物流、郵務會轉移,我們還需要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觀察,到底對轉口貿易、客運、貨運有多大的影響?我們相信影響會是局部的、有限的。

  反過來講,兩岸“三通”將會強化兩岸之間的雙向交流,會有更多的大陸企業與台灣做生意,甚至到台灣投資,而台灣企業也會更進一步對大陸投資。待金融海嘯過去後,兩岸四地穩定下來,企業也發展得比較成熟,這些企業就可以來香港上市融資,這就會強化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另外自2003年開始,香港已經與內地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如果台資來港註冊成立公司,即使沒有在香港上市,也是可以受惠於CEPA,方便在港註冊的台資公司到內地做生意。基本上,我們認為從中長期看,兩岸“三通”對香港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開放就會有競爭必須認同開放的思維

  劉迺強:對台資企業來說,CEPA可以發揮甚麼作用?

  林瑞麟:從過去5年看,CEPA的簽署與實施,對香港是非常有利的,因為香港生產的貨物可以零關稅進入內地,根據CEPA的安排,香港的專業人士和服務提供者也可以到內地開業,這些安排已經令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另眼相看。從2003年到現在,國際公司來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已經增加到3900多家,總數增加了22%。

  “三通”實現之後,兩岸商貿關係會進一步發展。至於兩岸如何發展商貿關係,是逐個領域地發展?還是通盤考慮一套自由貿易安排?我想兩岸的經貿部門先要進行探討。香港自二戰之後,都是依賴世只各地奉行自由貿易而生存,是競爭使香港經濟得以蓬勃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兩岸四地的關係,從經貿關係做起,總體方向是要開放,要符合世貿組織的安排,對這套思維,我們是認同的。

  編列經費支持港台民間交流

  劉迺強:對客流、物流、經貿等方面是如此,那麼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台之間的合作、學術交流等等,是不是也有一些規劃?

  林瑞麟:香港與台灣在過去幾十年已經很自然地建立了人員往來關係,在很多方面都有交流合作。特區政府也有意積極推動,所以從2008至2009財政年度,我們嘗試再向前推進,在財政預算中預留了一筆資金,對民間團體如青年團體、學術機構舉辦兩岸四地間的交流活動,給予一定的資助。

  我們在兩岸四地交流方面的態度是很開放的,不論是在香港舉辦學術、經貿研討會,還是兩岸專業人士、青年團體的交流活動等,我們都是支持的。當然,萬事開頭難,之後自然會點滴成河。我們在直接資助民間團體交流、資助研討會方面才做了半年,以我們的經驗,得到的反饋良好,很受香港一些民間團體的歡迎。在下一個財政年度,我們要看有沒有進一步的資源繼續投放到這方面。我覺得,特區政府要給社會一個信息,就是與台灣交流、建立關係,是有建設性、有意義的,也希望民間能積極參與。

  信心由實踐強化今生或許能看到台灣問題解決

  劉迺強: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你有甚麼看法?

  林瑞麟:歷史是不斷發展的,80年代確定香港回歸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當時雖然已經確定要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且在制訂《基本法》,但是很多人還是充滿疑慮。始終,香港人的信心要在實踐中建立。

  從1984到1997年之間的13年,我們看到“一國兩制”逐步在香港實踐,例如香港可以繼續是世只貿易組織的成員、設立終審法院、印刷發行跨越“九七”的紙幣,港人的信心就在這些實踐中逐步建立。“九七”之後人們逐漸認同,香港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沒有變化,還是像以往那麼自由,還是像以往一樣信奉法治,民主也在逐步發展中得到進步。“九七”之後我們如何逐步達至普選的目標呢?如何做好作為一個自由港的經濟轉型呢?其實,香港作為一個“特區”的歷史,還是處在發展之中,2003年簽訂了CEPA,2007年底確立了普選時間表,均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這些年看到很多台灣朋友,他們當中有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有顧慮的,對統一有擔心的,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正如很多香港人對回歸之後能否真正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心存疑慮一樣。這種顧慮、擔心,需要逐個層次解決。

  自從2005年國共平台建立,走出重要的一步,到今天大陸海協會、台灣海基會可以在台灣簽署四項推動“三通”的協議,這是很重要的發展。自從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對中國內地的認識,都是從投資、從經貿關係入手,直接到內地發展加強認識,都是從實踐當中逐步建立信心的。

  作為香港人,親身經歷了香港回歸的整個過程,也觀察、體會了港人對中國內地的信心,從懷疑到初步建立,然後強化的過程。現在兩岸互動提升,我相信,越多的實質接觸,就會產生更多的互信;有更多的互信,就會有更多的合作。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也許我們這一代人還有機會看到,繼香港、澳門這兩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之後,第三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台灣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林瑞麟小檔案

  現任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他於1978年加入政府政務職系,2001年晉升局長級。歷任多個高層職位,包括:香港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副憲制事務司、交接儀式統籌處處長、律政司政務專員及新聞統籌專員,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出任政制事務局局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12月號,總第132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