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2年的中國國際環境和外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3 00:12:20  


 
  日本、菲律賓在2012年蓄意激化與中國的島嶼主權歸屬爭端,有比較複雜的原因,彼此不盡相同。日本的野田政府激化與中國爭端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逢迎日本社會日益嚴重的右傾思潮,討好十分活躍的右翼勢力,以謀求自身的政治利益;菲律賓的阿基諾三世政府激化與中國爭端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以島嶼爭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轉移民眾對國內日益嚴重的經濟社會困難的強烈不滿,求得政權的鞏固。但日、菲也有重要的共同原因。首先,日、菲都明顯低估了中國堅決維護自己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和能力,企圖通過“購島”、出動軍艦驅趕中國漁船等手段,鞏固它們對釣魚島、黃岩島的所謂“實際控制”並強加於中國,進而攫取島嶼的主權;其次,日、菲都明顯地企圖乘奧巴馬政府亞太戰略調整、強化與日、菲等盟國軍事同盟之機,在爭端中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和支持。事態發展已表明,日、菲這兩個判斷都是錯誤的。以其作為激化爭端的根據,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日、菲通過激化爭端謀利的企圖不可能成功。

  對於與聲索國的島嶼主權歸屬爭端,中國一貫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並且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提出了“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處理方針。但是,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決心堅定不移,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1974年的西沙之戰,1988年的南沙3·14海戰,以及1995年的收復美濟礁都是最好的實例。2012年,面對日、菲蓄意激化爭端的局面,中國在一再宣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堅定決心的同時,採取了有力的綜合措施,進行了有效維權。首先是直接強化主權宣示與保障的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加強海監、漁政等部門在釣魚島、黃岩島及它們附近海域的執法力度,實現了中國海監船、漁政船在上述海域執法巡航的常態化;組建地級市三沙市,以及劃定釣魚島領海基線,並向聯合國遞交,等等。同時,充分發揮經濟、外交手段的重大作用,對菲律賓,尤其是對日本,採取了大力度的經濟反制措施,大為加重了其日益嚴重的經濟困境。此外,中國還主要通過軍事演習的方式,展現了必要時不惜動用軍事手段,捍衛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和能力。中國採取的綜合措施,很快就取得了明顯的重大成效,既有效地維護了中國對黃岩島、釣魚島的主權主張,也為今後處理東海、南海島礁主權歸屬爭端,提供了符合中國意圖和利益的成功經驗。在中國國力大幅度增強的基礎上,中國完全可以基本不動用軍事力量,或僅以之作為後盾,而主要依靠採取綜合措施,就可以有效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並進而為通過和平協商最終解決爭端,創造了條件和經驗。

  由於中菲黃岩島爭端激化,特別是中日釣魚島爭端激化,在中國國內和國際社會,都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周邊環境十分擔憂,而美國對菲、日或明或暗地予以支持,更加重了這些人的憂慮。但是,經過並不算長時間的較量,無論中菲黃岩島爭端,還是中日釣魚島爭端,都出現了明顯有利於中國的形勢變化。儘管這兩個爭端,尤其釣魚島爭端的完全解決還需較長時間,但有利於中國的形勢肯定將保持和進一步鞏固。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雖然沒有停止對菲、日的支持,但卻開始企圖扮演“調停者”,開始鼓吹“保持和平”。面對有利於中國的爭端態勢變化,美國態度的改變是可以預料的。顯然,2012年的中國周邊環境,雖然發生了直接涉及中國的嚴重事態,但中國較快控制了局勢,周邊環境仍然有利於中國。中國周邊發生一些直接涉及中國的重大衝突很正常,在中國持續強大的過程中甚至可能更多地發生。關鍵在於,衝突發生後,中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以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較快處置衝突,從而保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2012年中國成功地處置中菲黃岩島、中日釣魚島的主權歸屬爭端,充分顯示了中國維護周邊環境和平穩定的決心、能力和智慧,也預示了未來中國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必將得到更有效、更可靠的維護。

  認清形勢善用國力,堅定貫徹執行方針
  進一步鞏固和塑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近兩年來,由於國際環境發生的變化,對中國外交的質疑、批評有不斷增強之勢,在2012年尤為突出。質疑、批評主要涉及:對世界國際形勢,特別是對中國國際環境的判斷,即中國發展所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否發生重大改變,導致中國面臨嚴峻局面;中國1978年以來堅持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貫徹執行的二十字方針,是否“過時”而需要做出重大改變。這兩方面的質疑、批評,實際上密切相關。而且,後一方面是質疑、批評的核心。如前所述,2012年儘管發生了兩個重大狀況,但中國已經較快地控制了局勢,促使中美關係和周邊環境出現新的有利於中國的變化。顯然,對中國外交的質疑、批評是沒有根據的。

  與21世紀第一個十年比較,2012年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國際環境,確實有較明顯變化,前述發生的兩個狀況就是變化的集中表現。但是,這種變化不是在2012年突然發生的,而是2010年以來日益明顯的。引起變化的直接原因是2007年開始,並在2008年、2009年達到最嚴重程度,並且至今未能真正擺脫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影響。變化的主要內涵是,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陷於嚴重、長期的困難,而中國雖然也面臨困難,但卻逆勢而上,在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在2011年、2012年鞏固了這一地位。經濟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大的政治、安全效應。2010年以來,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調整,以及日、菲、越與中國的東海、南海島嶼主權歸屬爭端,並且都在2012年達到嚴重程度,顯然與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將這一地位日益鞏固,有著直接關係。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際環境的變化,甚至重大變化是經常發生的,重要的是這些變化是否對中國有利,尤為重要的是中國能否駕馭這些變化,即能否減少對自己的不利影響,並擴大對自己的有利影響,實現轉危為機。2012年的實際事態發展是,由於實力顯著增強,中國在變化中居於明顯的有利地位;更重要的還在於,中國較迅速地實現了轉危為機。所以,儘管2012年出現了對中國不利的兩個狀況,但中國並沒有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這只是在中國較前強大的同時,出現的暫時的不利狀況,完全不同於上一世紀冷戰結束後,以及世紀之交中國曾經面臨過的嚴峻形勢。

  2012年,中國的外交得以較迅速地轉危為機,關鍵的原因是中國外交戰略、政策和策略的正確、成熟,而對此卻有最多的爭論。類似情況冷戰剛結束和世紀之交時也曾經發生過,但這次最為突出。值得重視的是,三次爭論的焦點都集中於“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二十字方針,特別是其中的韜光養晦。二十字方針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對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巨大而複雜的變化,以及中國嚴峻的國際環境提出的。二十多年來中國外交的成功,都是堅定貫徹執行這一方針的直接成效,但同時對之又一直爭論不斷,而且爭論一直集中於韜光養晦的性質、內涵和必要性。2012年的相關爭論突出之處在於,爭論集中於中國已經強大,是否還要堅持韜光養晦,實際上這是前兩次爭論的拓展和深化。2012年中國成功應對中美關係變化,以及有效處置與日、菲的島嶼主權歸屬爭端,都與堅持貫徹執行二十字方針相關。事實已表明中國強大了,仍然必須貫徹執行二十字方針。實際上,爭取和保持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動搖的外交戰略目標,二十字方針則是實現這一外交戰略目標的指導原則,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漫長進程中都必須堅持。韜光養晦是二十字方針的核心內涵之一,從提出之時就十分明確,這是指中國不要把國際的矛盾引向自己,不要成為世界的矛盾焦點,而不是如一些人表面化地理解為無所作為。實際上,在國際事務中無所作為,也未必不會把矛盾引向中國,中國未必不會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所以,有所作為是二十字方針的另一個核心內涵。把握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辯證關係,是對中國外交成熟度和外交智慧的考驗。2012年中國外交的勝利,表明中國外交成功地經受了又一次考驗。

  可以肯定地認為,2012年中國的外交卓有成效,不僅成功地化解了國際環境變化對中國的壓力,而且為中國外交保持大局持續向好趨勢,提供了經驗和必須的條件。未來十年是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完成經濟社會轉型、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都更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一方面,具備了塑造有利國際環境的更強能力,以及更廣闊的協調運作空間;另一方面,面臨一些國家更多的疑慮和畏懼。這是比過去幾十年更為複雜的局面。2012年的中國外交表明,認清形勢,善用國力,堅定貫徹執行二十字方針,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一定可以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中,保持和發展中國國際環境的和平穩定。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2月號,總第180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