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及未來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2-03 00:10:20


  中評社╱題: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及未來展望 作者:湛玉釗(重慶),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兩岸統一是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受島內“台獨”勢力及其活動、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美對台戰略地位認識重大起伏引發美台關係起伏導致兩岸政治對立起伏等因素影響。大陸多年發展起來的強大實力為防止任何外部勢力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對遏制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當前,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非常明確,時與勢始終在大陸這一方。未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仍然受到島內“台獨”勢力拖延祖國完全統一、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的強化等諸多因素挑戰。

  兩岸統一是消除兩岸政治對立,不是中國領土、主權的再造;化解、消除兩岸政治對立,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核心意涵。1979年以來的中國統一進程,就是兩岸政治對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為未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化解、消除兩岸政治對立,提供了經驗。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鄭重宣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及一系列政策主張,標志著解決台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這一年,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并建交,美國在積極發展和中國大陸全面的政治、外交、戰略、經濟和社會關係的同時,也著力保持和台灣的非官方關係;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對台政策更多地受到國內政治力量特別是“國會”的牽制。1986年9月民進黨成立并兩度在台灣“執政”、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2021年蔡英文稱兩岸“互不隸屬”。美國因素和島內“台獨”活動使得兩岸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化。

  一、1979年以來兩岸關係的基本特點

  (一)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兩岸關係明顯複雜化,長期隔絕打破、交流合作大發展交織。但統“獨”對抗迅速成為主要矛盾。

  《告台灣同胞書》呼籲,早日結束兩岸同胞之間音訊不通、往來斷絕的局面,實現自由往來。橫亘在台灣海峽的人為藩籬終於被打破,兩岸人民往來由台灣民衆赴大陸探親開始,由少到多,由單向到雙向,逐漸發展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會各界大交流格局。《告台灣同胞書》指出,台灣和大陸在經濟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希望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進行經濟交流。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領域逐步拓展,規模持續擴大,層次日益提高,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後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和實施,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於戒嚴時代結束前率先在台北宣布成立。并分別於1988年4月、1990年10月、1991年8月和10月通過了《四一七主權獨立決議文》、《一00七台灣主權決議文》、“台灣憲法草案”和“台獨黨綱”,逐步由以國民黨為對手的在野“反對黨”蛻變成“台獨黨”,大肆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李登輝於1988年至2000年間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及國民黨主席,在其任內推行“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和“凍省”等一系列“憲政改革”,使得“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國土、國號、國民的範圍等與國家認同有關的問題都成為被質疑的對象,并鼓吹“台獨”,修改“台獨”課綱,提出“兩國論”,使統“獨”對抗迅速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導致兩岸關係惡化。在2000年3月台灣“大選”中,由於國民黨內部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選票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從而使民進黨從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此後8年,陳水扁當局搞“烽火外交”、修改“台獨”課綱、“去中國化”等一系列“台獨”活動,推動“台獨”活動升級,謀求“法理台獨”。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由於馬英九奉行“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不從事“台獨”,但卻放任“台獨”行徑,不追求“統一”,同時反對“統一”言行,例如,馬英九對“台獨”不僅沒有進行撥亂反正,而且基本延續了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與“台獨”課綱,由此造成了台灣年輕一代“史觀”扭曲及對於“中國認同”的流失。馬英九當局在反“台獨”上采取消極不作為的態度,給予了島內“台獨”勢力積極作為的空間。2016年,蔡英文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采取以堅持“維持現狀”掩蓋其不承認“九二共識”、推行柔性“台獨”政策、倚美聯日對抗大陸、推行“新南向”以減少對大陸的依賴等一系列策略從事“台獨”分裂活動,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綜上所述,統“獨”對抗已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

  (二)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消長變化中,大陸已占有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

  兩岸經濟實力對比日益懸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李登輝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台灣GDP一度達大陸GDP的41%,兩岸經濟實力最為接近;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效果日益顯現,雙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之勢漸顯,差距逐漸拉大。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員陳水扁執政8年,台灣與大陸經濟實力對比呈現斷崖式下跌,到陳水扁下台時的2008年,台灣GDP僅相當於大陸的9.1%,由於兩岸經濟實力極為懸殊,加上大陸軍事實力加速發展,因此,民進黨雖然主張“台獨”,卻不敢推進法理“台獨”,陳水扁也祇能哀嘆“‘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兩岸實力對比繼續向大陸傾斜,到2014年,台灣的GDP已經不到大陸的5%。2020年,台灣GDP折合人民幣大約4.6萬億,大陸GDP總量為101.6萬億,台灣的GDP占大陸的4.51%。

  兩岸之間的“軍事平衡”已被打破,明顯朝向祖國大陸這邊傾斜。1999年,受李登輝公開提出“兩國論”及美國飛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影響,大陸加強了以科技強軍為主的軍隊現代化建設,兩岸軍事力量對比便很快變得對大陸有利。大陸在經濟迅速發展和財政收入大幅上升的堅強保障下,軍事變革的步伐也迅速加快,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現代軍事體制全面建立。陸軍方面,大陸擁有壓倒性的兵力,近年來,大陸建造大型登陸艦,著實提高了登陸作戰攻擊能力;海、空軍力方面,大陸不僅在量方面壓倒性地強過台灣,就連原本台灣占優的質的方面,近年來大陸的海、空軍力也已急速強化,海空武器的質量也全面超過台灣;在導彈攻擊力方面,台灣強化彈道導彈的防禦能力,但大陸擁有多數可將台灣納入射程的短程彈道導彈,台灣對此卻缺乏有效的因應手段。在預警雷達和電子戰等領域,大陸也有長足進步。北鬥導航能够精確覆蓋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另外,大陸航天科技的觸角已伸向了外太空。這些為軍事領域應用“精確打擊、定點清除”提供了可能,而台灣在其中很多方面還是空白。未來,台海的軍事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三)中國統一大勢基本形成,但還不明顯、不強大。

  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毋庸置疑。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必須具備堅實、可靠的基礎,以及充分、必要的條件,主要有,大陸必須具備足够強大的實力,是有效排除干擾、順利推進完全統一進程的基礎。1979年以來40多年的迅猛發展,大陸的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硬實力得到持續、較快的全面增長,科技、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 2010年,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這麼多年發展起來的強大實力為防止任何外部勢力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阻撓中國統一的圖謀奠定了基礎,任何外部勢力企圖武力阻撓中國統一的圖謀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也注定要失敗。

  當前,大陸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都遠超台灣。同時,大陸在軟實力方面也保持著對台灣的領先優勢。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非常明確,時與勢始終在大陸這一方。大陸對台灣的巨大優勢,對於遏制李登輝、陳水扁的“急獨”、“法理台獨”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也對目前島內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分子形成了巨大的威懾作用,致使其不敢明目張膽地推進“法理台獨”,祇能推進全面“去中國化”的“柔性台獨”新戰略。雖然中國統一大勢基本形成,但還不明顯、不強大,導致其沒有深入台灣同胞的內心,未能對他們產生強大的震撼力、吸引力。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統一大勢的塑造,讓統一大勢更加明顯,更加強大,成為不可阻擋之勢。必須將大陸對台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實現統一的主要推動力量,依托大陸不斷發展的綜合實力,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與威懾力,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手段,迫使台灣方面接受統一,促使台灣民衆不斷增強對“兩岸一國”的國家認同以及接受兩岸統一的意願。

  (四)美國始終堅持插手、干涉台灣問題,但始終以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基本脈絡。

  美國的對台政策調整始終以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台灣問題本是中國內戰的歷史遺留物,正是由於美國的非法干涉才使台灣問題久拖不決。美國對台政策取決於美國整體對華政策和戰略。在冷戰期間兩極對抗的結構性壓力之下,美國需要在大戰略層面獲取中國的支持以應對蘇聯的壓力,出於制衡蘇聯的戰略需要,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并建交,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積極發展和大陸全面的政治、外交、戰略、經濟和社會關係,著力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與台灣斷絕政府間往來,逐漸減少對台軍售等等。冷戰結束後,隨著大陸快速崛起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國開始選擇混合接觸、防範、牽制、制衡等不同戰略手段的策略作為其對華戰略的基石,該戰略思想也突出反映在美國對台政策上,美國政府及領導人除繼續堅持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之外,開始強調任何兩岸安排需經由台灣人民的“同意”。美國動輒拿兩岸軍力失衡、大陸對台軍事威脅做文章,不斷提升對台軍售規模,既是出於維持現狀以追求其利益最大化和長久化考慮,也是出於追求軍火利潤的動機。

  二、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

  (一)台灣是否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已成為兩岸政治對立焦點。

  雖然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的支持下,以革命手段實現了中央政府和國號變更,但由於國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這種政權更迭并不完全徹底,結果造成了至今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權在敵對和競爭中并存的政治殘局。

  按照台灣現行“憲法”,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彭金馬。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李登輝聲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1999年,民進黨拋出“台灣前途決議文”,提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的名字是中華民國”。主張“台獨”的陳水扁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多次宣揚“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此後,國民黨高層人士,如馬英九、蕭萬長等都曾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蔡英文、賴清德等民進黨籍人士都聲稱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并要求加入祇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及其相關活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