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及未來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2-03 00:10:20


 
  大陸方面認為,中華民國於1949年被推翻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這是兩岸關係的基本事實和法理基礎,得到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這一點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針對台灣當局要求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應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兩岸協商來做出安排。

  (二)台灣島內的“台獨”、“去中國化”言行,嚴重干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處心積慮謀求“法理台獨”,炮制“兩國論”和“一邊一國”等“台獨”分裂主張,向大陸公然挑釁,把台海局勢推向危險邊緣。特別是陳水扁時期,用制定“新憲法”、“公投”、“入聯”等分裂活動直接衝撞大陸的底綫,遭到大陸堅決反對和遏制。大陸采取了頒布《反分裂國家法》等反制措施,充分發揮優勢,有力地遏制了陳時期的“台獨”分裂活動。

  在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進行反“台獨”、反分裂鬥爭的影響下,以及隨著大陸國際地位和影響的持續增強,國際社會已形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態勢。從李執政後期開始,國際社會就逐漸認識到,台當局正在用“民主化”當幌子,謀求“法理台獨”,“民主是假,台獨是真”;陳時期,搞“公投綁大選”,藉民主搞“法理台獨”。李、陳都被國際社會視為“麻煩製造者”,李、陳的行為引起國際社會的警惕,他們的“台獨”行徑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反對。

  2016年,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在台“執政”,蔡是理念型“台獨”分子,其“台獨”立場堅定,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全面推行“去中國化”和“漸進台獨”的分裂路綫,試圖以漸進方式推進所謂“國家正常化”,政治上“反中”“抗中”、經濟上“脫中”、內政上“去中”、文教上建構“台獨史觀”和“台獨”話語體系,行動上打擊島內統派力量,為最終實現“台獨”分裂圖謀架橋鋪路。蔡自認為,當前大陸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需要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穩定壓倒一切;祇要台灣不更改國號、公開宣布“台灣獨立”,不觸碰《反分裂國家法》所規定的兩岸關係動武的幾種底綫,大陸就不會武力干涉其“台獨”戰略的推進。

  以上可以看出,島內長期以來的“台獨”、“去中國化”言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形成嚴重阻礙。

  (三)兩岸新的意識形態較量明顯上升,成為兩岸政治對立新內涵。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台灣政治開始向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方向發展,台灣社會選擇擁抱美國所宣揚的“普世價值”。驕人的經濟成就堅定了台灣人的“制度自信”。在此背景下,充滿優越感的台灣當局選擇拒絕接受“一國兩制”,并提出“自由、民主、均富統一中國”,試圖將台灣樹立為大陸乃至整個第三世界學習的“民主典範”。

  陳水扁執政台灣時期,台灣當局高舉“自由、民主、人權”大旗,以意識形態抹黑大陸、醜化中共,宣揚“紅色專制”的“共產政權”不可能確保台灣的“民主”,目的是在島內製造“反中、恐中、懼中”的氛圍,製造兩岸意識形態的對立。

  馬英九時期,多次表示用台灣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是對抗共產主義最好的辦法。為了突顯台灣與大陸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區別,為了彰顯“中華民國”在台灣落實“民主憲政”所取得的成果,在其論述中頻頻以“台灣精神”“台灣價值”對抗大陸的價值理念。

  蔡英文在台當政以來,不斷以“民主自由”對抗大陸。蔡英文在會見美國多名政要時稱,將繼續和美國以及“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協力捍衛共享的價值及共同的利益”。2018年6月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妄稱兩岸關係是大陸與“民主世界”的對抗,公然叫囂國際社會與台灣聯手“防禦大陸的擴張主義目標”,保衛各國與地區共有的“自由價值”。蔡英文在2019年的“新年談話”中,提出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所謂“四個必須”,其中特別強調“堅定維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她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將“一國兩制”與“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對立,製造概念混亂,拉升台灣民衆意識形態對抗。2021年10月,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稱“台灣正處在民主防綫的最前綫”,企圖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掩蓋分裂國家的本質。

  (四)中美關係變化複雜,美對台戰略地位認識重大起伏,引發美台關係起伏,導致兩岸政治對立起伏。

  40多年來,在中美關係發展進程中,兩國關係不時因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挑事、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摩擦不斷,甚至到瀕臨危險邊緣。但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始終保持著鬥而不破的局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經過中國多年持續不懈的鬥爭,使美國清楚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同時,由於美國在國際、地區等層面需要中國的合作,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仍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特朗普執政時期,將台灣視作其亞太戰略以至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緣戰略資產,在台灣問題上試圖顛覆傳統,背離美國近40多年來對台政策的基本框架,碰觸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綫、紅綫,頻繁利用“台灣牌”加大對華施壓力度,不斷強化“美台關係”,企圖在戰略上達到圍堵中國的目的,試圖通過迫壓從中方得到其想要的合作和利益。

  蔡英文當局為擺脫島內面臨的經濟、政治困局,主動配合美國,挾洋自重,采取“聯美抗中”戰略,不斷拉高兩岸對抗,甘願充當“籌碼”。蔡英文當局還企圖通過融入“印太戰略”,鞏固與美國的“準同盟關係”,進而利用美國及其同盟的力量來對抗大陸。蔡英文當局極力向美迎合,美國樂見其作為遏華“馬前卒”。

  2021年1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拜登明確重申,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由此可見,拜登執政期間,美中的競爭與合作已是未來主調。

  三、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對祖國統一的影響

  (一)台灣島內“台獨”勢力及其活動,成為祖國統一最主要干擾因素和最重要的風險。

  李、陳執政時期,明目張膽地大搞“台獨”活動,特別是修改“台獨”課綱。由於李、陳時期以來長期對民衆進行不間斷的“台獨”教育,導致島內“台獨”意識持續增強,以“台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理念為核心的“台獨”意識,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大陸原本希望馬執政時修改“台獨”課綱,馬并沒有真正撥亂反正。蔡執政以來,在經濟上實行“新南向政策”和加強與美日的聯繫,企圖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此外,還從安全、文化、教育、社會等各個領域大肆“去中國化”。蔡推進“台獨”新戰略是大陸未曾遇到的,不僅大為強化了大陸對台工作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重大困難,例如交流難以深入、影響難以擴大、祇經不政、單向融合等等,而且還形成新的重大困難,主要是進一步人為強化和塑造了島內社會阻礙兩岸交流融合的內生阻力。島內“台獨”勢力主要是通過“切香腸”的方式推動 “漸進式台獨”,企圖以時間換取空間。島內“台獨”勢力及其活動,已成為祖國統一最主要干擾因素和最重要的風險。

  (二)兩岸意識形態對立,逐漸成為祖國統一不可忽視的干擾因素。

  兩岸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奉行不同的意識形態。台灣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洗禮比較多,大陸屬於社會主義社會,受馬列主義影響較多。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主張以和平手段,實行“一國兩制”的模式實現兩岸統一,主張“兩岸雙方應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但是,目前西方依然掌握著意識形態話語霸權,敵對勢力仍然抱持著冷戰思維,從來沒有也不願意認可中國的政治制度,把中國的崛起視為對西方制度模式和價值觀的威脅和挑戰,惡意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會基本面,起勁地“唱衰”中國。西方國家在世界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中占據的絕對優勢地位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兩岸的制度對立,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都不曾尊重大陸選擇的道路和制度,也未能接受甚至惡意否定“一國兩制”模式,并將“一國兩制”在島內 “污名化”,進一步造成“一國兩制”不能被台灣社會廣泛接受。“台獨”勢力正是打著“捍衛民主成果”的幌子,并將“台獨”作為保障台灣人民民主權利的“應然性選擇”,從而導致了島內民衆對“一個中國”認同的扭曲。

  (三)美台關係變化加劇兩岸政治對立,強化對祖國統一干擾。

  台灣問題受國際因素特別是美國因素的影響很大,美國因素歷來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外部干擾因素。冷戰時期,美國需要在大戰略層面獲取中國的支持以應對蘇聯的壓力;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兩國就台灣問題達成了一系列原則共識。這首先集中表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所體現的原則精神,如對台“斷交、廢約、撤軍”的承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與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對外戰略的目標是建立和維護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防止潛在對手的出現和敵對霸權的崛起。中國經濟經過數十年快速發展,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使美國感到維護世界領導地位的戰略壓力。美國對華戰略一改冷戰結束以來以“接觸”為主轉為以“遏制”為主。台灣問題成為美國制華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美國在需要的時候總是拿台灣問題向中國施壓,以換取中方某些讓步。特別是特朗普執政時期,更加重視台灣“籌碼”作用,不斷出台涉台法案,不斷提升美台實質性關係;蔡當局甘當“棋子”,“聯美抗中”,加劇了兩岸政治對立,對祖國統一形成很大的阻撓。

  四、未來化解與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展望

  未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拖延祖國完全統一的對抗(統“獨”對抗的新形態),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台灣島內“台獨”勢力,把拖延祖國完全統一,作為阻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這將更加深化兩岸政治對立。長期拖延祖國統一,很可能成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主要風險,不僅對統一進程,而且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都形成重大影響,因此,拖延祖國完全統一的風險不可低估。兩岸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成為兩岸政治對立的主體,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的強化,將增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未來,大陸綜合實力對台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將持續強化,此將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礎更加堅實,條件更充實。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和風險,仍然須經歷漫長、曲折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1月號,總第289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