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關於兩岸政治談判的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31 00:20:49  


 
  關於“一個中國”的問題,這些年爭論太多,如去年在台北“兩岸一甲子”會議上,台灣有些學者、包括一些過去堅決贊成一個中國的藍營學者,希望大陸應儘量“一中不表”或“一中少表”,這是大陸絕對不能同意的,而且必然招致大陸的疑慮,不利於雙方累積互信。我個人近來在一些會議上,一再呼籲對一中問題應有三種概括:

  一是“一中各表”,大陸應更明確的表示同意台灣對“一中原則”有其自己表述的空間;在整個和平發展階段,雙方不可能就“誰是主權國家”、“誰是中央政府”等結構性分歧達成共識,只能以“各自表述”加“擱置爭議”的方式處理;在今後兩岸政治談判乃至簽訂《和平協定》的過程中,“一中各表”也可能發揮其特殊功能,即製造出雙方“互不同意但又互不衝撞”的模糊空間。8月11日,大陸海協會執行副會長李亞飛在台灣出席《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時將“九二共識”概括為是“兩會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台灣方面將此概括為“各表一中”(注8),雖然“各表一中”與“一中各表”側重不同,但畢竟這是大陸首次正式接受了“各表”,此中善意,台灣方面不可不察。

  二是“一中共表”(“一中同表”),為了防範“一中各表”變成“兩國論”式的、指鹿為馬式的表述,即在“各表”的幌子下變成“你表一中,我表兩國”,個人認為雙方實有必要通過協商,找出一個對一中原則的“共表”方式。在1992年,大陸為擱置爭議,主張“暫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而今十八年過去了,兩岸關係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暫不討論”終究不是辦法,還是要盡力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更具彈性的表述方式,才能適應兩岸關係的新格局,並為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奠定基礎。

  三是“一中新表”。如大陸近來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就比原來的“一中原則”的提法更有彈性和包容性;有學者從“中國人”或“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角度,或從“憲政主張”的角度,或“兩岸共同價值觀”的角度,來鋪墊雙方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都是有建設性的思路。

  (3)開拓更多合作領域,建構更多合作機制。兩岸關係要改善、要和平、要和解,這些已經成為島內共識,甚至民進黨也不反對;國際上也對兩岸的和平和解普遍表示歡迎。這種和平和解的趨勢延續下去,邏輯的結論自然就是兩岸合作的加強,除了在既有的領域內以既有的方式繼續深化合作外,更重要的是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建構新的合作機制。下一步重點是推動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如出版、電影、電視劇等方面的合作,其他如“新聞交流”、“中華文化的政治社會化”、“辛亥革命”、環保、低碳經濟、甚至南海開發--等多重領域,兩岸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多樣的合作機會。

  (4)適時開展政治議題的對話協商,至少學者和智庫層次應先作準備。儘管個人反對揠苗助長式的人為加快政治議題的對話,但從“深化”的角度講,無論早晚,兩岸關係的發展躲避不開政治議題的討論。對於那些困擾兩岸六十年之久的結構性爭議,也必須有相當長的時間研究,才可能找出化解之道。因此,兩岸官方(包括兩會)直接進入政治對話與商談的時機固然尚未成熟,但為此作必要的準備則不應該再人為的拖延。作為第一步,可以由學者和智庫各自就相關問題研究或聯合研究,以加強相互的瞭解,砥礪和啟發彼此的思路,並通過與對方的論辯找出各自視野中的盲點。

  和平發展已經使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研究新問題,如:台灣的政治地位如何表述?擴大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如何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矛盾?征服型統一與合作型統一如何區隔?合作型統一的意涵、路徑、動力……是甚麼?如果將來是兩岸共議統一,共同決定,那“共議”機制如何建構、議題如何設定?如果出現爭議誰來裁判?和平、發展、統一三者間之關係?何謂雙贏?大陸想贏甚麼?台灣又想贏甚麼?如果一方想要的是另一方輸不起的,能雙贏嗎?兩岸關係的和平機制建構與不武、不獨、不統是何種關係?除了以和平協議為基礎的政治機制之外,這一“架構”應該或可能涉及其他哪些領域的機制建構?兩岸和平機制中的談判機制、經濟合作機制、文化合作機制、軍事互信機制彼此之間應該是甚麼關係?兩岸和平機制如何與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銜接?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用更寬廣的胸襟、更解放的思維,去尋求新的方案和辦法。

  (5)在政治議題上需要雙方相互妥協而不能僅僅是單方面讓利,故雙方都有必要降低期望值。兩岸能夠在兩年多的時間內簽訂十五項協定,顯示了雙方都有合作的誠意而且都能關注對方的關切,但不容否認的是,大陸對於台灣方面的關切給予了更多的回應,這是能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但這一點也帶來一些副作用,就是在台灣似乎存在這樣的誤區,即認為大陸應當永遠是讓步的一方,在經濟上要讓台灣得到實惠,在外交、軍事乃至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上,也都應該是大陸接受台灣的“喊價”。然而政治議題畢竟不同於經濟議題,在經濟議題上大陸可以多讓些,但在政治議題上,由於動輒牽扯到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大是大非,北京必須謹慎再謹慎,能“彈性處理”或妥協讓步的空間其實是很小的。現在兩岸都呼籲對方要“解放思想”,但雙方都有必要降低期望值,都有必要重視對方堅持自己底線的“頑固性”。特別是台灣方面,絕不可低估大陸追求統一的決心和意志,如果把大陸“解放思想”的期待值設置為希望大陸有一天會承認“中華民國”、或承諾“放棄武力”、或以任何方式明確的或含蓄地表態將放棄統一目標,那都是不現實的。

  (6)建立單邊或雙邊的危機管控機制。兩年來的經驗證明,儘管整體上兩岸關係的氛圍很祥和,但雙方之間的矛盾、摩擦將長期存在,甚至某種程度的衝突也難以避免;雙方都免不了做一些對方不樂見的事,說一些對方不愛聽的話;雙方內部也都有人批評己方向對方讓步太多。然而到目前為止,雙方都小心的不去誇大對方的敵意,都謹慎地提醒自己,不要讓一時一事的不快衝昏頭腦,不要因小失大!今後應堅持這些成功做法,雙方應進一步加強“危機管理”的意識,對可能引發衝突的各種可能情況未雨綢繆,並擇機建立單邊或雙邊的危機管控機制,以求把各種負面衝擊的力度降至最小。

  (注1)參閱:《九二共識兩岸互信的根基》,台《中央日報》2010年8月14日。

  (注2)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載《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一版。

  (注3)蘇起:《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台《聯合報》2010年8月14日。

  (注4)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載《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一版。

  (注5)同上。

  (注6)同上。

  (注7)見《人民日報》2010年7月14日。

  (注8)參閱:《九二共識兩岸互信的根基》,台《中央日報》2010年8月14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2月號,總第15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