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九合一”選舉與台灣的街頭運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5 00:20:17


 
  4、台灣社會的第二次裂變

  六十五年前,兩岸處於隔海而治,但台灣政治生態發生的根本變化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的“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使台灣進入了政黨政治新時代。民進黨成為一個合法政黨,推動“台獨”運動,鼓吹“台灣意識”,提出“台人治台”,企圖推翻“外來政權”,終結“中華民國”。這場“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二十年的扶植,“民主化”走向了“民粹化”,“統獨”嚴重對立,藍綠對抗撕裂了整個社會,使整個社會付出了巨大代價;“本土化”走向了“去中國化”,反“中華民國”也走到了盡頭,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建立獨立的“台灣國”成了不可能實現的美夢。於是,台灣社會正在發生第二次深刻的裂變。這場變化仍是“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深化,但內容有了很大變化。從反對“中華民國”這“外來政權”變為繼承“中華民國”;變“中華民國在台灣”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而“民主化”為重回“街頭運動”,民進黨作為合法政黨從極獨路線改走偏中間路線,讓“公民運動”扮演極“獨”角色,儘量去衝擊兩岸關係的底線,民進黨依靠“公民運動”,收割兩邊選票,從而突破民進黨支持率不能突破45%的困境,爭取成為過半的第一執政大黨,從而左右兩岸關係。

  台灣這場新的“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正在悄悄的發生激烈而深刻變化,正在醞釀一場大的風暴,這次的“九合一選舉”的大變天,恐怕也是這場風暴的一部分。“太陽花學運”決不是最後一場偶然的“社運”,兩岸問題的結癥並不是出現在“三中一青”身上,認為兩岸“和平發展”依然是台灣人民不二的選擇,這些觀念都有待檢驗。我們應敏銳地有感於此。

  5、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常態”

  馬英九雖有許多不足,但對兩岸關係而言,馬英九之後不會再有馬英九了,兩岸如以往六年的快速發展模式不會再有了,“和平發展”將呈現另一種新的發展方式,會依然回到“先經後政”逐步發展的軌道上。緩慢發展與逐步發展會成為“新常態”。我們對統一要有長期努力的打算,任何操之過急都是超越現實的。近幾年,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兩岸融合進程加快,被人爲挑唆、放大後,一定程度上嚇到了廣大台灣民眾,台灣民眾也許根本沒有作好這樣準備,兩岸關係從“反獨”走向了“拒統”。統一是一個逐步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心靈契合的過程,慢不得,快不得,急不得。

  6、台灣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根本變化

  我們應該清楚看到近年來台灣民眾“口味”有了很大變化,即台灣的政治生態與社情民意有了很大變化。人們厭惡藍綠對決,厭惡族群對立,厭惡“官二代”“富二代”,“仇富仇商”,“仇中恐共”,害怕被迅速統一,害怕他們生活方式被大量湧入的“大陸遊客”而改變,他們越來越閉塞保守……。所以台北出現了“政治素人”柯文哲,他口無遮攔,毫無執政經驗,卻大受歡迎;而為國民黨新生代代表連勝文卻因為是“官二代”、“富二代”受到冷落,更糟的是他的父親連戰用“皇民後代”去打擊對方,又一次挑起族群對立而大失其分。柯文哲與民進黨卻大打藍綠和解牌,有很大欺騙性。其實他們只會變得更綠,但他們掌握了語言權,取得了先機。而香港的“佔中”街頭運動,也大大影響了台灣,在這次選舉中,他們打出了“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廣告,大大影響了台灣選情。從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清楚告訴我們,靠藍綠對決,依仗藍大於綠的“老皇曆”去判斷兩岸關係的思維已過時了。很多人認為“九合一選舉”最後只要投票高,國民黨就能表現出“團結一心”氣勢,只要新老同心站台,選情必會逆轉,民進黨就不可能大贏。事實恰恰相反,國民黨大敗了,台灣民眾“口味”完全變了。

  事實證明,“世代交替”取代了“藍綠對決”,“年輕世代”無可抗拒地取代了“老世代”,台灣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個陌生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去理解他們,只有理解他們才可能代表他們。

  7、新傳媒極大地改變了台灣社會

  最後必須強調網絡化新媒體極大改變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態,網絡的動員力量,新傳媒的影響力,徹底擊垮了傳統的政治運行模式。青年人的“出人頭地”不需要跟了老的政治人物後面苦苦在基層打拼磨練,網絡讓他們“一夜成名”,頓時變成“風雲人物”,這大大助長了世代的交替。所以誰能掌握新傳媒,誰能講好自己的故事,誰就能掌握先機,獲得主動權,這方面無論如何台灣做得比我們好,綠營又做得比藍營好,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結 語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當然也有全球化的影響,整個國際社會彌漫著反不公平、反商、反兩極化、反“民主化”等情緒,以及某些國家插手干涉別的國家的“社會運動”,推行著“顏色革命”等原因。在此不一一贅述了。總之,台灣社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最終會將台灣拖向哪裏,現在還不好斷言。我們需要冷靜、理性地分析和觀察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趨勢,認真研究新現象、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困難總是有的,但辦法應該比困難多。希望對台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和有關部門共同來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找到新思路,為兩岸關係渡過深水區和突破發展瓶頸而共同努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月號,總第20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