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的“一家親”論說與當前兩岸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00:16:01


 
  但是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連馬英九也不贊成,他說:“我們基本上認為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這也是雙方憲法所不允許的,他認為兩岸是“一國兩區”關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這個“一國”,即“九二共識”下的“各自表述”,台灣是指“中華民國”,大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馬英九當局希望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其實1992年台灣制訂《國統綱領》,也僅僅希望大陸承認台灣是一個“政治實體”,承認台灣實際“管制權”,而我們遲遲不予承認,反給“台獨”找到了許多藉口。有很多人認為是否可以視台灣為“非主權的政治實體”,這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方案,或有更積極的方案,這就需要政治對話與談判。進行政治談判,談起來,就有希望,習近平說:“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希望民進黨也把握機遇

  習近平在講話中又闡述了兩岸關係的基礎,他指出,我們美好的願望,是建立在一個政治基礎上的,這個基礎好比是一個船的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什麼是“兩岸關係之錨”,他用三句話加以概括,這就是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他說:“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這裡顯然是指民進黨。民進黨作為一個“台獨”黨,他們曾先後執政二十年,他們的“台獨”訴求已屢試不成,尤其經陳水扁執政的八年,“台獨”的“正當性可行性”已消費得蕩然無存。對於民進黨及他們的支持者,習近平說我們完全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情與訴求,他說:過去“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台獨”作為一種“思潮”或“政治主張”,有它的成因,但實踐證明它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民進黨精英也完全明白此理,但還有一些政客繼續鼓吹“台獨”以吸引選票,這是不明智的。習近平希望民進黨改弦更張,不要再“逢中必反”,不要再“執迷不悟”,只要他們“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祖國的大門永遠對民進黨敞開。我們是一視同仁,希望民進黨也把握機遇。

  習近平的對台論述,源自他對台灣問題的深刻理解,他曾長期在福建省工作,又在浙江、上海主持過多年工作,與台灣同胞有廣泛接觸,形成了他全面而深刻的“兩岸觀”;而這種“兩岸觀”與這個時代特徵、與我們這一代領導人的胸襟企圖相契合,他們把握了和平發展潮流,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構想,為中國的民族振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為兩岸關係的突破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也是我們解決當前兩岸關係的思想武器,它對解決當前兩岸關係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兩岸一家親”論說
  對當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誠如我前文所言,如果我們很好地把握了機遇,從“王張會”—“張王會”—“王張會”……從而促成了“馬習會”,達成“共同宣言”,從而互設“辦事處”,互簽文化、教育等眾多協議,兩岸關係會出現更多可喜變化。可是,“3·18”“太陽花”學運的爆發,完全破壞了兩岸原有的節奏,深寂在台灣深處的,潛伏在台灣民眾內心的,一種“害怕被統一”的“恐中”情緒爆發了,這也是對過快的兩岸關係好轉的一種必然的“反動”。

  “反服貿”運動有許多成份,如“反中”、“反馬”、“懼統”、“求獨”、“反張王會—馬習會”等等,但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是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它的外因是反全球化與反一體化的思潮湧動,中國的崛起與台灣的式微,西方式民主的衰弱……;它的內因是台灣經濟的長期不振,台灣內部的藍綠對立與社會撕裂,對大陸的依賴加劇……,造成人們普遍的失望與不滿,醞釀了台灣新的裂變。

  這種新的“裂變”依然是台灣近幾十年來的“本土化與民主化”的繼續。它的“本土化”內涵從“要求當家作主”和“出頭天”,演變成“本土意識”—“台獨意識”—“追求獨立建國”,追求“修憲”與“公投”,但這一切似乎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屢試不爽,“台獨”已變得無可能。轉而追求“事實的台獨”,追求“現狀的不可改變”,追求“接受‘中華民國’”,追求“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甚至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接受“憲法一中”,更甚至接受“大一中架構”,讓“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成為“不完整的國際法人的一部分”,轉而尋求“一邊一國”的“主權重合”而“治權分裂”的一個“國協或聯邦或邦聯”……。這種“新本土主義”正在形成,而且正在凝聚越來越多的人跨藍綠的“共識”。他們不再追求廢絀“中華民國”,反對這個“外來政權”,而是“繼承”中華民國,並以它形成新的“主體意識”。他們也不再反對兩岸的“交流”,甚至認為兩岸是“兄弟之聯”。對這些變化,我們應有清醒認識。

  台灣追求“民主化”已幾十年,也取得過長足進步,一度為“亞洲民主的燈塔”,但它的民主化卻慢慢變為“民粹主義”,成了“去中國化”的打手,漸漸變得暗淡,最後使台灣朝野和藍綠高度對立,它們之間變得只有對抗而沒有協商,造成今日台灣幾乎沒有一樁事可以通過對話與協商來解決。台灣的民主化與全球民主化的弊病非常相似,人們一度相信只要實現政黨政治,就能結束專制,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之下,一切皆是公平的,現在它們發現並非如此。今日台灣的“立法院”已成為民主的亂源,這是不爭的事實。民進黨過去是“街頭黨”、“暴力黨”,以街頭運動起家,走入體制內,改用選票來爭取執政,執政後他們發覺選票不能解決一切,甚至他們不可能贏得“國會”的二分之一,更不可能取為三分之二,他們不能為所欲為,他們永遠只能“朝小野大”。而進入“體制內”的民進黨,又脫離了“公民運動”,又無法代表民眾,於是他們開始反思怎麼改造這種“民主體制”,怎麼重新與公民路線相結合,以“體制外”顛覆“體制內”,重新取得領導權。所以台灣的“民主化”又在發生新的“裂變”,我們對此必須有所洞察。兩岸問題決不是俯下身子多聽聽“三中一青”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問題不是出在“三中一青”身上!

  我們只有正確把握兩岸關係的核心,才能更好地爭奪人心,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把握兩岸民心,不能正確處理“中華民國”與“分治”這些問題,我們就可能站到台灣民眾對立面去,使我們由主動化為被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握理解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論說,是極其重要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8月號,總第20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