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正確把握當前兩岸關係走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2 00:09:52


 
  需要重新認識台灣

  我認為真正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原因,是台灣內部的自身因素,而我們往往比較容易忽略這個因素,喜歡用自己主觀因素取代對方內部自身因素。現在看來有幾個台灣內部因素值得重視——

  (一)台灣“公民運動”的復興與重組

  台灣“太陽花學運”整整鬧了一個多月,怎麼收拾殘局,民進黨人蘇貞昌、謝長廷都知難而退,蔡英文成了民進黨唯一領袖,她老神在在,說民進黨這些年一直落後於公民運動,公民運動烽火四起,一個“洪仲丘事件”可以讓二十五萬“白衫軍”走上街頭,這確實不是民進黨領導的,但民進黨今後要與公民路線相結合,利用公民運動,重新領導台灣。

  台灣完成民主化後,一個美好的世界並未降臨,“中國崛起、地緣政治、經濟體質等諸多因素,讓台灣在自由貿易的殘酷浪潮下,顯得左支右絀、內外交迫。”台灣一度幾乎陷入一種反抗的真空,而“台灣政治衝突的戰場不再單一,環境、勞工、農業、住居、移民、人權、性別、歷史保留、自然生態,各種社會力的釋放,形成各式各樣的伏流,在不同抗爭現場,零星發聲,遇合張馳”,“當下種種憤怒、衝撞、抵抗,早已醞釀多時”,“3.18”之前,“就已埋下今日各式街頭抗爭的伏筆”,“當朝野政黨都代表資本家利益,都服膺發展主義與自由貿易,其餘失去政治代言者的眾多社會利益,包括人道價值、社會公平、環境正義,就只能自力救濟”,從2000年以來,“台灣幾無合格的反對黨,但公民抵抗從未缺席,只是孤單、零散、緩緩堆壘蓄積,像是地底伏流涓滴彙集,當政治部門越發失能,越發無法接收底層訊息,無法正確研判及反應情勢,只會‘依法行政,謝謝指教’,一顆一顆雞蛋,就會爭先恐後擲向高牆”,正如一幅廣為流傳的標語:“這個政府,正在邀請革命!”

  上面的文字,我幾乎都引述了台灣黃哲斌先生《台灣發燒中》一文,他是我讀過眾多論述中最有見解與深度的評論,他善於從台灣內部來找尋原因。他總結道:“當前的劇烈衝突,只是反映政府的徹底失能,政治權力與責任不對等,兩黨政治無法調合社會危機,外部威脅加劇內部衝突,加上媒體監督守望的功能弱化,使得公民團體或社運組織採取更激烈的抗爭手段”。這種抗爭特徵是各種自發力量與訴求各自為戰,“沒有誰能納編誰,沒有誰比誰更優位,沒有運動總指揮,沒有指揮車上的大聲公,一個PTT的鄉民,就可能號召千人上街,誰也不必服氣誰”,台灣的公民運動從反對社會不公,到反對全球化、自由貿易、兩岸一體化……,看似非常混亂,但台灣正是在這種混亂中開始重新整合,將產生新的覺醒,將變得更加成熟。

  台灣各黨派與有識之士,無不在反思,怎麼重新認識變化了的台灣,而不是盲目的去指責。大陸尤應努力去重新認識台灣,而不僅僅是去理解幾個台灣年輕人為什麼會對我們說不,我們只有理解整個台灣,才能代表他們。

  (二)台灣的轉型與繼續轉型中的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自古以來的台灣與今日的台灣已不是同一個台灣了,它經歷了許多裂變,而許多裂變大陸是缺席的,因為兩岸缺乏共同經歷,缺乏共同記憶,容易產生隔閡。最近一次裂變要算二十世紀“本土化與民主化”的裂變,結束了一黨專制,實現了政黨政治,實現了各種民主願望,台灣被譽為亞洲“民主燈塔”,台灣民眾深以為傲。但台灣的“本土化”慢慢變成了“去中國化”,慢慢變成了“台灣意識”,又慢慢形成了“台灣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是排斥大陸的分離意識,於是“當家作主”、“出頭天”意識變成了“去中國化”的“台獨意識”,這種意識促使民進黨2000年登上了執政舞台。但台灣能否獨立呢?“台獨”經歷了八年執政,竭盡了全能去挑戰“一個中國”,最後都失敗。2008年台灣終於又一次政黨輪替,2012年“台獨”的民進黨仍無法奪回執政權。於是人們認為“台獨”已無市場,“台獨”絕無可能了,“反獨”已不是兩岸的主題,都去擁抱“和平發展”了。

  今天台灣的“台獨”意識,與以往“愛台—賣台”、“中華民國是一個外來政權”的“台獨”意識已有了極大不同,而是由一種“主體意識”衍化的“認同混亂”,當兩岸關係越緊密越難分時,它越會讓人害怕與混亂不堪。這意味著台灣又在經歷一場新的轉型。

  至於台灣的“民主化”,促使台灣擁有了各式各樣的民主,但這種民主化在台灣也慢慢變成了“民粹主義”,讓社會撕裂,族群對立,讓台灣社會幾乎沒有任何協商,一切都是以抗爭與衝突為解決的手段,讓台灣付出了高昂代價,為此也讓民進黨飲恨下台。這不僅僅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也是全球通病。英國的《經濟學人》最近刊登了《民主出了什麼問題》,引起了全球共鳴。民主政治使政府“寧可舉債滿足選民眼前的需求,卻忽視長期的積累投資”。台灣尤其如此,無論“反服貿”還是“反核四”,追求的高福利、高環保、高工資,而反對的是全球化,反對兩岸經貿更開放,反對自由化。因此島內有人將這種“台獨”稱為“左派台獨”,即實行“社會主義台獨福利國家路線”,政客一味討好選民,對極端的“左派台獨”主張一味讓步,結果只能讓台灣更加“鎖國自閉”,更加邊緣化,只能更加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作為華人的“民主之窗”已被“反服貿”—“反核四”弄得千瘡百孔,已經被徹底搞砸了,這種以“造反派式的奪權”,這種以“以死要脅的綁架”,還是民主嗎?《經濟學人》說:“民主一直以民族國家和國民議會的形式存在著,人民週期性選出代表來掌控國家大權,但這種運作方式,正遭受來自上下各方的夾攻”,“在現今世界,人們每週都能參與真實的電視投票,點一下滑鼠就可以支持連署請願,讓幾年一度選舉的議會民主,看似越來越落伍”。民主與民主政治,正處在經歷裂變的前夜。連蔡英文也說:“民進黨從街頭起家……那是群眾路線,到了後期,我們開始選舉,強調議會路線,覺得理想可以在體制內實現。經過了20年,今天看到的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國會……,代議民主走到這個時候,就是盡頭了。”①台灣的轉型,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拐點,它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

  (三)台灣的政黨政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從“反服貿”到“反核四”,正牽動著台灣政黨政治的重大變化,“議會政治”格局正受到挑戰,網絡政治正影響傳統政治的格局,也影響到各政黨的轉型。在這歷史關鍵點上,誰能把握大局,誰能洞察民意,誰就有更大空間,反之會遭到淘汰的命運。我們關注台灣內部的變化,意義正在於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