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八大”前話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7 00:17:28  


 
  究其原由,兩岸關係的可喜變化,是我們把握了中國為大,台灣為小,民族振興為先的原則。在完成中華崛起的過程中,永遠有一個孰大孰小、誰先誰後、孰重孰輕的關係問題,永遠有一個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期的問題,即處理好主次關係的問題。十年來,尤其前六年,“台獨”的威脅多次超越我們底線,如果說“忍無可忍,可以不忍”,那麼台灣問題早可動武數十次了;但我們在完成民族振興頭等大事面前,能看清“台獨”形成的特殊原因,也看到“台獨”作為一種思潮的不可行,所以在戰略上敢於蔑視它,戰術上能夠找尋正確對策,不被它牽著走,更不被它拖著走,始終以“台灣為小,中國為大”,以“民族振興為優先”,找到了一整套做台灣民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兩岸關係的主動權,終於從被動走向主動。

  深化對統一本質的認識掌握統一的規律

  作為一個大國是承受不起分裂之痛的,追求統一幾乎成為一個國民的天性。歐洲原來作為戰火的頻發地,變成了今日和平的歐盟,他們以和平取代戰爭,以團結取代仇恨,給了我們許多啟示,統一甚至可以超越國界,更何況一國之間的統一。我們兩岸間的不統一,是歷史造成的,完成統一也決非可以一蹴而就,統一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統一不是今天可以完成的了,還有一種國際勢力在干擾統一,還有人對統一心存疑慮,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回避統一,不談統一,遠遠站在統一的一旁袖手旁觀。

  事實上從“三通”之日始,兩岸的統一也已開始,這是無法抗拒的必然結果。統一就是一個過程:是相互融合、互相和解的一個過程;是共同發展共創雙贏的一個結果;是一個選擇兩岸最好的制度最優秀的品質加以共同締造的過程。這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問題,而是強強互合的過程。我們在這過程中只會拋棄自己落後的東西,而不會失去一切好的東西,只不過這個過程會很長,但它是不可逆轉的。你只要給中華民族“三通”機會,就會有“和平發展”的結果,就必然會相互融合,會有和解,會有統一,因為我們畢竟是同一血脈,同根同枝。

  前不久我去昆山參加“台商‘精神家園’建設專題論壇”,昆山有十萬多台商,他們有的來經商投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昆山成了他們“宜居、宜業”的“第二故鄉”,他們在這裏“同創同樂,共建共融”,已經繁衍了一代二代甚至三代,已經很自然地承認自己是昆山人,也是台灣人,更是一個中國人了。昆山成了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的家園概念已不是僅僅台灣而已。據說全國有台商將近一百五十萬之眾,而今大陸學子也可入台灣讀書,將來勢必也可在台灣就業,陸資也正源源登島,這種相互交融是任何一個人都改變不了的,兩岸勢必會建成為一個共同家園。

  以前我們說起統一,就會先糾纏在“邦聯制”還是“聯邦制”,是“一國兩制”還是“一國良制”,會糾纏在“模式”上,今天這問題顯然已不重要。過去談到統一,人們會以經濟水準差異太大而加以抗拒,怕統一會降低他們生活水準,今天這問題顯然也不突出了。而今天有人對統一的害怕與抗拒,是怕失去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怕失去他們的核心價值,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這方面最代表人物就如龍應台,她發表的《台灣人為何不想統一》,列舉了許多不想統一的“理由”,這些人未必支持“台獨”,他們深知今日台灣政客如何“操弄民粹”,政治領袖如何“欺騙選民”,政府官員如何“顢頇傲慢”,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貧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但他們內心有著抹不去的“國共仇恨”與“唯美是從”,習慣地躲避統一,無法無視正在實現的統一,這種逃避是不可取的。

  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們對更美好更先進的生活方式、制度、核心價值的選擇,是共同去締造一個更強大更民主更文明更繁榮的新中國的一個過程。過去三十年間,台灣已經如此巨大地影響了大陸,例子不勝枚舉,大陸也巨大地影響了台灣,形成了許多共同語言與行為,這種相互影響只要“三通”不停止,我們還會相互影響下去。統一就是這樣一種無痕的相互影響的結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我們不要存在莫名的恐懼,這是一種多餘的害怕。

  兩岸的統一,不像香港、澳門僅僅是主權的回歸,僅僅是與殖民當局的談判,而是兩岸民眾長期磨合的結果,這種反復磨合後遺症會更小,融合得會更好。我們要敏感地善於掌握統一出現的新特點,按發展的規律來促進兩岸的健康發展,豐富與完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理論。

  把握機遇順勢而為開創兩岸新局面

  我們應清楚認識到今日的兩岸關係來之不易,要認識到馬英九的執政期是我們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們修復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機遇,機遇在前,我們應倍加珍惜。島內的畸形政治生態決定了馬英九的寸步難行,勢必會遭到許多批評,而我們不應該過多去苛求他,甚至認為馬英九執政只能得個“勉強及格”,這真是太“天真可愛”了。

  我們應看到馬英九主政以來,實現了“三通”,復開了“兩會”,達成協定“十八項”,共識“兩項”,國共論壇八次,他把兩岸關係重新定位在“一國兩區”政治狀態之下,他這番言論受到美國與民進黨的強大壓力,要他道歉,要他在“5·20”講話中修正。但他堅持“一國兩區”論,指出“憲法”是“最高指導原則”,根據“憲法”,台灣被篡改的教科書要修正,根據“憲法”,“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他將被顛倒的兩岸關係重回“一中的憲法框架”,這難道不值得肯定嗎?“一國兩區”的意義,無論如何不在“九二共識”之下,且更有法理意義,為今後兩岸關係的更大發展留下了巨大空間。我們應抓住機遇,多有作為。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台灣部分人對迅速改善的兩岸關係之憂慮,民進黨姑且不論,國民黨中也有人對兩岸政治議題的接觸,深感恐懼。他們對簽署“和平協定”、“文化協定”等議題,儘量躲避,他們希望“先經後政”局面能維持更長久些,他們還沒有作好政治上融合的思想準備。對此我們應多一點理解。“先經後政”作為兩岸的基礎,也是應該建立得更扎實一點,但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入,我們總會面對眾多政治難題。可是“先經後政”的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政治,從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經後政”也化為選民的選票,不正說明經濟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要求我們更關心另外45%的選民,也要求台灣在野的民進黨要正視現實,理智地面對“三通”後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大潮流,誠實的面對“九二共識”與“憲法一中”,不要甘作“為反對而反對一切”的反對黨,要有理性的兩岸政策,否則只能永遠淪為在野黨。即使偶然再度執政,也一定是不穩定的政權和高度倒退的兩岸關係。民進黨的“只要交流,但不要轉型”的思維,是註定不會成功的。

  作為祖國大陸,不能因為民進黨不改變立場不轉型就不理會他們,我們要研製一整套對待民進黨選民的戰略戰術,分層次分階段地開展工作,讓他們瞭解祖國瞭解我們的政策,我們做這方面工作總的來講,還很欠缺,有待改進。

  總之,我們要看到機遇,用好機遇,把我們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式堅持下去,又要有開創性地做好另一半選民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使兩岸關係朝著更深遠的方向深入發展,使“十八大”後兩岸關係更健康地發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1月號,總第179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