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和平發展期的兩岸治權關係:1+1=3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9 11:58:28


 
  中年人:55.41%認為這樣講沒有不對;16.22%認為這樣講沒有很大的不對,但是“中國人”三個字有一點怪,最好改為“台灣人”;18.92%認為中秋節吃月餅沒有不對,但說“我們中國人”不對,應當說“我們台灣人”

  以上民意調整可以清楚地看出,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言,兩岸早已不是“一國”,而且從“一族兩國”,趨向於認同“兩族兩國”了。這個數據與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1980年代已經完全不同了。在這樣的認同背景下,“一國兩制”更增加了它在台灣被接受的困難。

  台灣對大陸認同的分歧絕非一日的改變,而是長期的政治化教育過程。台灣從1990年代中期起進入一場“民主內戰”,這場內戰打的是身分認同為何,國家認同為何,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以上的民意調查已經粗略看到這場“民主內戰”的結果,今年3月在台灣的“太陽花運動”所以會發生,背後的動力就是對中國大陸認同的趨離而產生的恐懼、不安與拒絕。

  北京認為“一國兩制”是解決統一問題的太陽,但是台北卻會認為這是讓他更拉緊外衣的北風。

  “民主憲政”:北京認為是切割的刀,台北認為是融合的鼎

  認同包括法人認同、制度認同與民族文化認同。北京的“一國兩制”只處理對“一國”的法人認同問題,在乎的是國家的統一。同意“兩制”的主張也顯示北京並不在乎制度認同問題,至於民族文化認同也不在“一國兩制”的構想中。相對的,“制度認同”卻是台灣最在意的,因為它涉及到個人的生活價值與生活方式。

  台灣無論在經濟、軍力、人口的實力上,均不如大陸,台灣可以引以為豪,也不願意放棄的,就是現有的“民主憲政”,因為它涉及的是個人的價值及生活方式。如果統一後,台灣已經沒有主權,那麼台灣的現有“憲政制度”必須仰賴北京“善意的承諾”才能持續,這是台灣民眾難以放心的。

  同樣是“民主憲政”的思維,在蔣經國時代,他的訴求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民主憲政”是個進取性的論述,希望用民主憲政來統一中國,它應該是融合兩岸的鼎。在馬英九時期,“民主憲政”卻有了多重的意涵,對於馬英九個人而言,“民主憲政”或許仍是兩岸價值與制度融合的鼎,但是對某些國民黨人士,以及絕大多數的綠營而言,“民主憲政”只是個防衛性的主張,用來表達台灣與大陸的不同,兩岸的鴻溝,甚而是獨台或台獨的藉口。

  還記得馬英九最欣賞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吧,她的名言“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這一句話背後的潛台詞是“你不夠文明”,“等你文明後再說”。經過六年多數的互動,北京已經越來越感受到馬政府不會再“先經後政”,而是“只經不政”,國民黨不再是那個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是一個強調“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台灣尋求“獨台”偏安的政黨。

  當北京有了這種認識,認為台灣提出“民主憲政”做為兩岸統一的條件,也等於是向北京拒絕統一,是用來切割兩岸的刀。台北所稱的民主憲政,自然不會是北京所希望的中國特色的民主憲政。北京如果接受“民主憲政”就必須放棄共產黨的一黨領導,全面走向民主。這對於北京來說,幾乎是個難以承受的條件。

  絕大多數的大陸人士認為時間是站在北京的一邊,隨著大陸經濟與政治力量的逐漸上升,台灣會越來越被動。他們認為,地緣政治與經濟確定了台灣的宿命,只要大陸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台獨或獨台終究是個夢幻泡影。不過,也有一些旁觀者提出他們的看法。鳳凰衛視擔任主持人的邱震海先生在其《中國人成熟嗎?》大作中即說到:“值得憂慮的是,近年隨著中國大陸實力的不斷崛起,大陸內部存在一種普遍思維,即:只要大陸實力繼續發展,台灣實力繼續衰退,不愁到時台灣不想回歸。必須說,這是一種一廂情願,而且十分危險的錯誤研判。且不說兩岸關係中,‘經濟決定論’的悖論已經十分明顯,……緊密的經貿往來和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並未消除‘台獨’思想及其社會基礎——台灣主體意識。……未來幾年大陸對台戰略的最高哲學,應是幫助台灣民眾找回那份漸行漸遠的做中國人的感覺,所有的戰略如果脫離不了這一最高哲學而流於精算,都可能緣木求魚,甚而適得其反了”。(第21頁)邱震海的意思非常清楚,台灣的主體意識仍然存在,要解決兩岸問題,強化重疊認同是唯一的法寶,它應該才是兩岸的太陽。

  台灣也有不少人認為時間站在台灣的一邊,偏綠者認為,隨著台灣對大陸分歧的日益擴大,與中國大陸是“異己關係”的認識越來越強,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的成本將越來越高。有人認為,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大陸終究會走向民主化,當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時,兩岸關係自然會有一番新的面貌。另有些支持統一者認為,“民主自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中國未來的統一,不應該只是主權與領土的統一,更應是價值與制度的統一,兩岸關係的最終目標是“一國良制”,而非“一國兩制”。還有一些人主張用直接民主的公投方式來處理兩岸的統一問題。以上幾種看法,都不是從主權與領土的角度看兩岸關係,而是從制度與價值的觀點來思考兩岸的未來。

  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與邁向統一的陽光:重疊認同的建立

  如果真正想要解決兩岸的問題,彼此之間只是做“大方針”的宣示並不能夠解決問題,而是應該針對彼此的立場,做全方位的思考與規劃。

  在我來看,兩岸最核心的關鍵字就是“認同”,它應該才是兩岸關係的陽光,只有兩岸有了重疊認同,彼此才能有真正的互信,兩岸關係也才能大步平穩前進。

  對於兩岸關係而言,認同包括法人認同、制度認同,文化民族認同。北京著重在法人認同,並容許制度的認同差異;台北重視制度認同,包括生活方式與價值。至於文化民族認同,傳統的文化與民族概念都為兩岸所接受,但是當代的文化價值概念與制度是息息相關,當代的民族認同又與法人認同有關。如果兩岸能夠同時解決法人認同與制度認同,文化與民族認同就不太會是個問題。

  北京希望將“一國兩制”也落實在台灣,但其思路仍然是以解決法人認同為首要手段,而缺少如何強化文化與制度認同的設計。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已經反映出,如果香港與大陸之間無辦法儘速建立文化與制度認同的機制,法人的認同也會受到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