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中的確有些好東西,但是中華文化有一些東西也是西方需要的。舉例來說,“仁”這個概念對於西方“物競天擇、優勝劣敗”論者是陌生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資本主義信仰者無法理解的,“是非存乎一心”、“設身處地”更是西方善惡二元論難以琢磨的。
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有其特殊性。儒家文化雖然尊重個人,但是更強調社會的整體秩序與和諧。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以我尊重的星雲大師在台灣數十年所推動的“人間福教”來說,他倡導入世、慈悲、和諧、寬容。無論是一般人可以瞭解的“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或“四給”(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信心),都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為人、為社會的“善”佈施因果。“人間佛教”在台灣,不僅弘揚佛法“善”的教義,也在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社會安全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人間佛教”不應也是“中國夢”編織時所需要的內涵嗎?這些都是台灣可以為中國夢所奉獻的地方。
中國夢不應只是“富”與“強”,應該還要有“善”。在兩岸共築中國夢的過程中,台灣絕對是個重要的角色。透過兩岸統合機制所創造出來的共同治理,可以成為未來中國“善治”的結構,兩岸在中華文化價值上的相互吸收,則是中國夢不可缺的“善念”與“善行”。
結語:透過建立結構共築中國夢
中國夢不應該只是大陸單獨的夢想,而應由兩岸一起參與。中國崛起的目標是偉大復興,更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再一次復興。如果我們以文明復興為目標理想,那麼以台灣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實踐,台灣應該可以在中華民族“文明崛起”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歷史的進程不會因為個人的期待而停止。國、民兩黨目前對於兩岸政治關係的認識其實是不利於台灣的未來的。“分、離”是不智的判斷,“逃、避”無法解決問題。(請參考張亞中,〈台灣多元視野下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總第186期,2013年6月號)如果台北不能引導兩岸的進程,那麼北京就會嘗試主導。馬英九能夠迴避多久,要等到習近平調整其戰略目標時才被迫上談判桌?民進黨呢?與馬英九一樣,還是更退縮?
如果國、民兩黨持續以“分、離”的基本政策面對中國大陸,那麼註定會在“中國夢”的築建過程中缺席。果真如此,就兩岸來說,台灣將在兩岸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被迫失去發言權;就中華民族而言,中華民族也失去了一個台灣可以豐富中國夢內涵的機會。
兩岸應該繼續強化現有的聯繫性關係,但是也必須透過政治性的安排,讓兩岸之間形成一種“合”的結構性的關係。這個結構性的關係必須以兩岸目前的法理現狀為基礎,也必須以不違反兩岸追求統一的憲法目標的原則。兩岸可以在“和平協議”、“軍事安全”與“國際共同參與”三方面達成共識並形成結構,這三大面向可以在同一份兩岸和平基礎協定中處理,也可以分不同協議規範。
除此三大面向以外,兩岸可以在其他政策上建立“共同治理”的結構,不論是經貿、海洋、交化、農業,都是兩岸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我們也期盼看到“中華卡”儘早成為兩岸人民的另一個共同的“身分認同”,也期待台灣可以提供大陸更多中華文化的價值,讓整個中國的崛起不僅是富與強,也有更多的善。
我們期待兩岸共同攜手圓夢,圓一個百年以來中華民族引頸期盼的夢想。在中國夢的目標下,兩岸有甚麼歧異不能包容,有甚麼問題不能化解?只要有情感與智慧,兩岸共築中國夢應該不是件難事。時代在考驗兩岸,中華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也在等待兩岸。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7月號,總第1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