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4 00:22:37  


 
  (四)有無可能消解美國態度的限制

  大概沒有人會否認美國對於台灣的影響力。美國基於本身的亞太戰略,一方面希望兩岸不要戰爭,所以反對台獨,但是另一方面又希望兩岸不要走得太近,所以並不鼓勵兩岸進行政治性的安排。“離而不獨、和而不合”可以說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

  在這樣的戰略構想下,美國自然要協助台灣擁有一些象徵的防禦性武器,一則可以讓兩岸持續存在著軍事上的對峙,再則又可以為美國軍火商帶來龐大商業利益。台灣方面也把武器採購視為得到美國願意保護的意願象徵。

  馬英九第一任執政期間,很自豪地認為,對美軍購數額超過了民進黨時期。2008年到2012年台美官方公佈的軍購總計為196.8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10月3日公佈的AH-64D第三代阿帕契長弓攻擊直昇機、愛國者三型射擊模組與飛彈、F-5E/F、C-130H、F-16A/B和IDF戰機的備用零件、E-2T預警機升級至鷹眼2000、魚叉第二代飛彈、標槍發射模組和導彈,總共64.4億美元。2010年1月29日公佈的黑鷹多用途直昇機、愛國者三型射擊模組與飛彈、C4ISR專案(博勝)第二階段、鶚級海岸獵雷艦、魚叉遙測訓練飛彈,總共63.9億美元。2011年9月21日公佈的F-16A/B型戰機升級改良、飛行員培訓、F-5E/F、C-130H、F-16A/B和IDF戰機的備用零件,總共58.5億美元。

  從馬政府第一任的行為來看,美國仍然是台北在推動關係時最在意的國家。在2008年大選前,馬英九的競選政見包括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2008年底胡錦濤的“胡六點”也傳達了兩岸可以開啟和平協議商談的訊息。

  但是,馬英九對兩岸政治互動的態度,在他就任一年前夕就改變了。2009年4月22日,馬英九在台北通過視頻連線與美國智囊機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在華盛頓舉行的研討會中表示,台灣同中國大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目前為時還早。這是馬英九第一次否決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能。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國安會為此所做的各種研究方案,也就因此束之高閣。

  馬英九態度的改變,發生在2009年的中期,同年5月9日在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指出,若能在2012連任,不排除觸及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但是馬英九在5月11日接受中視專訪時旋即又表示,“不排除並非一定要做”。至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一事,馬英九也再度表明他已經改變了原本的立場。7月初在訪問巴拿馬時說“應該做,但時機還沒到”。10月5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再稱,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還沒有成熟。這些談話顯示,馬英九在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兩件事的立場上已經退卻。我們沒有證據顯示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馬政府改變了原本要進行兩岸政治性安排的思維,但是從整個事件發展的脈絡來看,美國對馬的立場改變是關鍵性的。

  在論及台北與北京及華府的關係時,曾經擔任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其任內曾經提出“和中、友日、親美”的論述。“和中”表示與中國大陸要“和平相處”,“親美”則是“親近美國”。“和”與“親”兩個字所代表的意涵足以彰顯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與美國時不同的心態。

  在此次選舉中,美國的態度基本上是支持馬英九。我們可以解釋說,美國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發展,但是也可以認為馬英九在其第一任期內,“不統、不獨”、“只經不政”的政策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支持現有的“獨台”趨勢。看來美國在馬的第二個任期內並不會改變這項原則,這使得馬英九在思考兩岸是否要進行政治性的安排時,多了一些限制。

  應追求鞏固兩岸和平發展的“後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其實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對於台北而言,政治學上的“功利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是主要的兩個思維。“功利主義”指的是在兩岸交流互動中,台灣是否能夠獲得利益。台灣企業界這次站出來支持馬英九,“利益”是最大的原因。“個人自由主義”落實在國家層次即是強調“國家主權”或“台灣主體性”,國民兩黨在這一方面已經有相當大的接近。國民黨的表述方式為“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民進黨則是“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

  北京同樣的也是沒有放棄“功利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北京在推動兩岸經貿交流時,雖然在ECFA願意“讓利”,但是同樣有政治利益的考量。在兩岸互動中,也堅持主權不可分割的立場。

  “功利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是政治思想的主流,當然有其必要。正如同“利益”與“主權”是兩岸互動中必然會考慮的重點,缺少“利益”與“主權”的堅持、考量與妥協,兩岸連基本的互動都無法展開,但是僅僅依靠這兩個思維,兩岸是無法長期穩定與和平的互動。

  在“功利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之外,還有一個政治思想是值得兩岸思考的,就是“社群主義”。所謂“社群主義”簡單地說,彼此應該把大家看成是同是一個社群內的命運共同體,相互尊重、關懷與協助。

  馬英九在其第二任的任期內,我們期望可以往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即是強化兩岸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在這一方面,不僅要深化兩岸的經貿交流,更要開拓兩岸的文化互動,讓文化強化兩岸的連結。

  社會建構主義所稱的“文化”,不僅是一般對“文化”的概念,它包括兩岸的認同,一個對過去歷史、目前互動、未來發展的認同。在這一方面,我們期望馬政府在歷史教科書方面能夠進行關鍵的“反正”工作,改變目前“台獨史觀”或“獨台史觀”的呈現方式,用“共同體史觀”來還原目前的“在地史觀”。

  在經貿交流方面,兩岸應該從現有的雙邊“交流”進行到“制度性的合作”。嘗試在一些經貿、農業等事務上創造一些制度性機制,讓兩岸的交流往兩岸共同治理的方式前進,如此不僅可以鞏固現有的交流成果,還可以透過兩岸制度性的合作,強化認同。

  第二個努力的方向,就是努力從現有為事務性協商所建立的“九二共識”進展到有助於鞏固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後九二共識”。兩岸如果能夠秉持“社群主義”的精神,彼此尊重對方所在乎的“核心利益”,讓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與“兩岸平等憲政秩序”之間找到交集,在“共有主體”與“互為主體”之間相互包容,用“共同締造”新中國來取代“併吞”或“分離”對方。

  “逃離現實”是政治上最不可取的行為,以“逃”為目標的“台獨”早已證明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的“獨台”思想也是不務實的閃避行為,以“避”為方法的“獨台”或“偏安”是延緩失敗而已。“勇敢面對挑戰”才是負責任的應有作為。

  我們自然知道,無論從馬英九個人的政治認知、兩岸的政治結構、美國的態度來看,兩岸要進入政治性的安排都充滿挑戰與困難,但是這並不表示,不應該進入政治性的安排。

  我們再次恭賀馬英九連任成功,但是也期望他在第二個任期內能夠勇敢的承擔,為兩岸創造歷史定位,促成兩岸進入“後九二共識”,讓兩岸的和平發展得以鞏固與強化。這是他的機會,也是他的選擇。四年後歷史也會給他做出正確的評價。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17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