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亞中:讓兄弟說成兩岸定位的表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8 00:17:49  


 
  “敵人”、“對手”、“朋友”、“親戚”等不同的關係定位都出現過在兩岸。前三種與國際體系的關係種類相同,第四種“親戚”的形成方式則不同。歐盟所建立的“親戚”關係是憑藉著“共同體”所形成。“共同體”這個家園內的“親戚”關係是後天經由政治力量所創造出來的,而兩岸“親戚說”則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血緣的基礎上。

  在冷戰期間,兩岸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敵人”的形態,雙方不僅有軍事上的對峙,在國際參與上也是“零和”競逐。“敵人”關係所顯示出的是雙方的不信任,在冷戰時間,雙方擔心對方是否會顛覆或取代自己的政權,而在1990年以後,則又多了一個台灣是否會獨立的變數。就目前兩岸關係而言,北京認為,“敵人”關係的基礎只存在於“台獨”這個可能選項。至於台北,只有少數台獨基本教義派會將北京視為“敵人”。雖然在互動上,雙方政府已經不以“敵人”相待,不過,由於基本互信不夠,雙方迄今沒有放棄武力對峙。

  台北泛綠的支持者,將北京視為“對手”與“朋友”者均有之。視為“對手”者,認為北京的最終目的是統一台灣,因此必須要強化台灣本土力量,並且不要在經濟上對大陸過於依賴。李登輝可以算是這種主張的典型人物。視中國大陸可以為“朋友”的泛綠者,希望兩岸能夠發展成為一種“睦鄰關係”,他們願意與北京友好,但是屬於一種“外國關係”的友好,也希望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因為他們也了解台灣不可能忽視大陸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但是他們對於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政治重疊認同。蔡英文、呂秀蓮等絕大多數的泛綠者均是這類主張的支持者。

  台北泛藍的支持者,也有不少將北京在經濟上視為“對手”或“朋友”,但是在認同上,仍然認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如果要更清楚的界定,這些泛藍者在政治認同上更多視中國大陸為“親戚”。

  所謂“親戚”,可以是“親如兄弟”,也可以是“遠親”、也可以是近於兩者的“表兄弟”關係。(以“兄弟”描繪,不涉及性別暗示,讀者也可以用“姊妹”界定之)。如果“中國”是兩岸共同的姓,那麼,在台北支持兩岸為“親兄弟”關係者,則主張一個是“台北(“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簡稱台北中國),另一個是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國(簡稱北京中國)。如果認為兩岸只是“表兄弟”或其它親屬關係,那麼,“中國”這個姓就不是必須堅持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岸各自的姓,兩者是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個國家,不是同屬“一個中國”的兩個政府。學術界通常將支持這種論述的定義為“獨台”論者。

  冷戰時期,兩岸處於對峙,但是雙方均承認自己是中國,兩岸的衝突是“親兄弟”互爭正統的衝突。1991-1993年國統綱領期間,兩岸也主張自己是中國,那時的兩岸,雖然仍有敵意,但是國民黨在基本立場上認定雙方為“親兄弟”關係,不否認對方的治權,也期盼北京尊重台北的治權,就像兄弟應該尊重各自家庭的管理權一樣,不過,那時候,北京的憲法體系,並沒有改變將兩岸視為“中央與地方”的“父子”關係,“一國兩制”是北京所主張的解決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