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差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57:17  


 
  台灣的後殖民與認同的關連

  上一節我提到台北市酒店的“後殖民”遺風,並不是鼓勵大家都到那裡消費,主要是大家清楚“文化認同”並不容易完全消除。若再以台南市為例,它是最早期從大陸移民過來的城市,第二地區就是彰化的鹿港,第三才是台北市的萬華(也就是台語所說的艋舺),所以早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但台南市這個最早“唐山過台灣”的城市,它是台灣保留古蹟最多的城市,但是這個城市卻也是“反中”最厲害的城市,這裡的市民不只把投票的意向偏向民進黨,也是陳水扁的故鄉。

  但是,台北市的萬華地區雖然也是早期從大陸移民過來的地方,可是這個地區也是支持民進黨的大本營。為何最早從大陸移民過來的市民,反而變成是挺民進黨最厲害的地方呢?我想應該也有三個因素存在:

  一、語境。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地區,普通老百姓溝通的語言都是閩南語,但是這三個地區的閩南語都呈現不大相同的語調,也就是“語境”不同,由於“語境”的不同,這些地區所說的閩南語,已經和福建閩南地區所使用的腔調不大相同,這有點類似美國獨立後,他們所使用的美式英語,已經和英國所使用的純英語不大相同,這也是美國人會認同美國,而不是老祖宗的純英語。

  二、選舉。過去台灣的選舉多得難以計算,但是民進黨人在這些地區都是使用台語作政見發表會的主要語言,這些地區的老百姓聽到相同的語言,就容易產生同理心,所以選民就容易把選票投給說相同語言的候選人,這也是民進黨的候選人比較有利的地方。

  三、信仰。在民進黨不斷鼓吹“台灣價值”之下,這些大部分說台語的地區,就容易產生相同的信仰,讓他們以為“台灣價值”就是可以“保家衛國”的利器,這三個地區的選民來看,顯然也受到共同信仰所產生的價值,這也是對民進黨有利的地方。

  從語境、選舉和信仰這三個領域的思考,顯見大陸移民到台灣越早的區域,當地的民眾對“台灣文化認同”的指標就越高。由於有信仰的價值存在,大陸希望兩岸能簽署“文化協議”,這並不容易改變當地人民的價值,因為這些區域人民的信仰已經深入內心,很難改變他們的價值觀。

  所以,不管是對早期中國文化的認同,或是對日本文化的認同,甚至對美國文化的認同,這些認同的指標都已經散佈到民間各處,可以說已經深入民心的後殖民範疇,很難再以改變他們的文化認同來獲得新的價值,這也是後殖民與認同之間很難改變的現實。

  民進黨如何改變新價值的認同

  至於民進黨又如改變台灣人民對新價值的認同呢?可以說民進黨根本不願意改變台灣人民對台灣新價值的認同,因為這對他們的選舉是有利的。先以馬英九的施政而論。

  馬英九在執政4年多以來,他也只能跟隨台灣人民的價值來施政,在國家認同來看,他也很難對李、扁20年執政的國家改造加以改變,所以除了兩岸關係的改變之外,他的施政模式也跟李、扁差不了多少。既然馬英九的施政是“蕭規曹隨”,他當然也無法改變台灣人民對國家認同的價值。

  另外,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他雖然搶了應該給謝長廷“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召集人位置,但他所要對民共交流踩煞車的作為,卻讓“台北會談”給破解。那麼多民進黨重量級的學者參與“台北會談”,顯然蔡英文呼籲對大陸要多加互動,以及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已經影響到民進黨的高層學者,反而是蘇貞昌的冷卻作法已經不得綠營學者的心。

  既然如此,如果未來蔡英文和謝長廷能夠合作,將使得蘇貞昌難以擋駕,畢竟,民進黨是一個多重權力分佈的戰場,黨主席如果不能順勢而為,那麼他獲取支持的聲望將會越來越少,這對蘇貞昌想要更上層樓的機會,恐怕會有更多的阻礙。

  從這裡可以看出,“台北會談”絕對是一個破解民進黨對大陸政策龜縮的場域,未來主要大陸願意跟綠營學者多加交流與對話,而且是在公開場域所進行的對話,那麼民進黨員與時俱進的可能性,將會更加開闊。

  所以,大陸以後不必再瞻前顧後,只要有自信,民共交流的現況將比以往更為進步,以後在大陸的研討會,綠營學者出現的熱絡情形,應該比以往更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句,二次大戰以後台灣對日本文化認同的斷裂,絕非是1990年代國家認同的斷裂。不同的斷裂有不同的作法,如果沒法在這個問題上有清楚的認識,那麼再多的“讓利”,以及“文化協議”的推動,都只會徒勞無功,這是必須認清楚的現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