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差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57:17  


 
  但是1990年初,在李登輝的統治之下,他所要進行“斷裂”的作為,並非全然脫離中華文化的過程,而是透過“激進民主”的作法,把台灣人民對威權體制的國民黨政權,轉移成對民主台灣的國家認同。在這個過程中,李登輝從上而下的推動台灣的國家改造,民進黨則配合“李登輝情結”的產生,而由街頭運動從下而上的推動人民改造的過程,在兩相配合之下,台灣的國家改造基本上已經在李登輝的12年統治中完成。

  2000年陳水扁接替李登輝的政權之後,他藉由正名制憲,以及“去中國化”的作為,也是試圖改變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所以不管是李登輝的作法,或是陳水扁的“去中國化”,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台灣改造成新而獨立的國家,這是在國際社會的氛圍中步步跟進,而不能把李、扁20年的執政看成是完全的去中國文化的目的,他們主要的是要改造過去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不正常現象,也可以說就是要把台灣的國家認同,建構成一個“正常國家”的目標,文化的改造只是重建台灣人民國家認同的一小部分,並非是全部。

  台灣是否還有“後殖民”的存在

  當然,要追尋台灣是否還有“後殖民”的氛圍存在,首先還是要簡單的解釋一下“後殖民主義”的意義。依照“互動百科”的解釋,後殖民(postcolonial)一詞意指當今世界的三個層次的社會狀況:

  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會的當代狀況,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會在結束了西方殖民主義的軍事、政治、經濟等統治之後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嚴重的殖民文化統治狀況。

  二、是指準第三世界的當代社會狀況,即以先前第三世界為主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會,也有非殖民地社會)遭受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統治的狀況。

  三、是指一種全球狀態,亦即在西方殖民主義結束之後,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義或文化帝國主義狀況。

  從這三種狀況來看,台灣社會仍然存在很深的後殖民主義的氛圍。特別是日本統治的遺風,以及美軍早期駐台所留下的一些美式資本主義的特質。別的地方不談,就以台北市為例來說明這種後殖民主義現象存在的事實。

  在台北市最能看到日、美遺留下的後殖民氛圍,應該是在以風花雪月為主的林森北路這一地帶。如果對台北市稍有認識的人,應該很清楚的瞭解林森北路這一區塊,可以分為日式的有女陪伺的酒店,台式的有女陪伺酒店,以及美式的酒店。

  在日式的有女陪伺的酒店,大致是以市民大道到南京東路這一區塊,一般稱為“五條通”或“六條通”,這一區塊所經營的酒店,走的完全是日本風,酒客也大致是以日本客人為主,少部分也有台灣商人拉攏日本商人者,或一些懂日文的酒客會到這些酒店消費。

  在這個地方最典型的消費方式,都是以卡拉OK為主,一般酒店在夜間一點就打烊,有點像日本人下班後都要去喝兩杯,但也不會太晚回家。在這裡陪酒的女性,通常日文說的相當不錯,這也是經營者所要求的條件。

  如果再往北走,也大致在南京東路到民生東路這一區塊,可是最典型的台式的模式,大部分都是以KTV為主。這裡的酒店可以營業到天亮,而且陪酒的女性通常要求的是要年輕,跟日式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大陸很多城市被台灣人引進的KTV酒店,他們的經營模式大致是從這裡延伸出去,所以要知道兩岸最雷同的酒店經營模式,不到這裡“取經”,還真無法理解台灣人在酒店發跡的歷史。

  在第三區塊則完全是美式經營的模式,大致再往北走,也就是沿著林森北路往北,從民生東路到民族東路這一區塊,這裡酒店的經營模式完全是以PUB為主,很少有女陪伺,他們有高背椅,還有樂器可以供客人高興時打打唱唱。因為早期美軍駐台時,想要喝酒,通常會跑到這個地方消費。

  從以上三種酒店的經營模式來看,日本模式還是比較特殊,他們的酒店雖然不大,但卻是有濃濃的日本風,尤其這一帶也有許多日式餐廳,到這一區塊消費者,彷彿是置身在日本,很難有台灣的味道,這也是最典型的日本遺留下來最具有“後殖民”的區塊。

  但是走到台式或美式的酒店,又完全變成一個樣子。美國雖然沒有殖民過台灣,但美式酒店的消費模式,依然存在台北市最夜夜笙歌的地方。由於有這些從二次大戰之後所留下來的後殖民氛圍,台灣的反日與反美情結並不深。不像大陸所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只要拍攝到日本侵略中國的戲劇,通常會把日本人描述成大壞蛋。這種劇情在台灣的電視連續劇根本就拍不出這類的故事,即使有,也很難勾起台灣觀眾的共鳴。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為何李登輝在總統的任職時期,他的思維會充滿日本的後殖民遺風,也特別喜歡接受日本媒體的專訪,甚至一再強調釣魚島是日本的。而陳水扁執政時期,也期望跟日本、美國結合成民主的“三角同盟”。

  瞭解台灣社會所呈現的這種現象,如果往南走,就會知道為何台灣南部地區會有更多的日本後殖民的文化認同,在台灣光復早期,幾乎超過八成的台語流行歌曲,都是翻譯日本歌曲而來,這也代表日本雖然統治台灣只有50年,但是日本推行“皇民化”的運動,確實影響了兩代台灣人的思維模式,這絕非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可以完全消弭殆盡的風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