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蘇貞昌的盲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2 00:32:20  


 
  胡錦濤在說了“一中框架”之後,才又說“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大陸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中共對藍營的期待是繼續“反對台獨”、堅守“九二共識”,而後面的“不主張台獨”,才是說給綠營聽的。

  因為“反對”是具有主動積極的意義,“不主張”則是一種被動的期待。尤其胡錦濤在說完“不主張台獨”之後,接著說的是“認同一個中國”,這句話並沒有加入“原則”,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共確實已經用“一中框架”在對綠營讓步,民進黨應該好好理解這些話的意涵。而不該像黨主席蘇貞昌的回應說:“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有關台灣的部分與過去並沒有不同”。

  如果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所做的政治報告跟過去沒有不同,就不可能讓沒有認同“九二共識”的謝長廷登陸訪問的機會,也不可能有中共還在舉行十八大期間,高雄市副市長陳啟昱可以在14日就登陸訪問。所以,胡錦濤已經先行為習近平時代的對台政策定調,民進黨如果聽不懂胡錦濤在說什麼,未來怎麼有能力去制訂新的中國政策呢?

  所以,中共十八大對民進黨最大轉向,就是只要“不主張台獨”,中共都願意與他們展開“交往、對話、合作”,而不是要求民進黨一定要去除“台獨黨綱”,畢竟,“台獨黨綱”存在民進黨的黨綱內已是不爭的事實,過去這麼多年來,中共不管使用“文攻”或“武嚇”,都無法改變民進黨堅守“台獨黨綱”的意志,所以繼續再跟民進黨糾葛在“台獨黨綱”的泥淖裡,還不如轉向採取被動式的思考,要求綠營“不主張台獨”者,都可以到大陸走走看看。

  而蘇貞昌一直希望跟“庶民中國”進行交往,不只是跟高層的政治人物交流,以免走入跟國民黨的模式一樣。但是如果民進黨對胡錦濤的報告還是把它看成跟以往沒有兩樣,或者是“用和平修辭包裹一中框架”那樣不屑一顧,那麼蘇貞昌又如何有機會走入“庶民中國”去看看呢?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大陸對台政策的靈活性,顯然要比民進黨的僵化思考來得進步,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蘇貞昌心中有兩岸政策嗎

  既然蘇貞昌認為現在大陸的對台政策是“用和平修辭包裹一中框架”,那麼他心中到底有沒有“中國政策”的藍圖呢?如果要從過去他的話語中來找尋的話,還真是有點困難,有的只是他在10月2日民進黨中央黨部舉辦的OpenStudio政策論壇中,他曾經提到的一句話:“中國過去以經濟發展代表一切,但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民進黨應了解經濟以外庶民的中國”。

  蘇貞昌說這句話中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也是否定中國崛起的背後因素。他還說,中國在僵固政治體制下,產生極度不公平,人權受壓制,中國以經濟發展、GDP(國內生產毛額)代表一切,卻看到血汗工廠,人稱這樣的經濟發展是“帶血的GDP”。這是他談論中國大陸最多的一次,其他的就很少提到有關中國事務的事情了。

  其實,真正的中國大陸,在國家的快速發展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多重權力場域的共存,多重經營成熟技術的成長,引起了權力的集中,使得國家發展的世界、意識型態權力世界、政治經濟世界和生活實踐的世界,紛紛透過商業運作、價值訴求、公眾參與等表現出來,它更突出成為整個國家戰略對全球範圍的“軟權力”建構。

  中國大陸的發展也開始走向“多重權力場域的共存”,不完全還存在蘇貞昌所說的“經濟發展背後是扭曲”,那在1990年代大陸在急速起飛的階段,可能還有這些個問題存在,但現在大陸沿海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在不斷提高勞工的薪資以後,這種“血汗工廠”的情況已經日益減少。就以長三角為例,現在整體缺工已經達到80萬人,工人都找不到了,哪裡還有“血汗工廠”存在的空間。

  所以,一個政黨的領導人如果總是以過去的例子,作為解釋當前的事務,他又怎麼能夠帶領全黨走向理性的世界,恐怕只可能陷入盲目的反對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即使蘇貞昌真的有心去看“庶民的中國”,但底層的人民的生活樣態,他就真的看得懂嗎?這也是蘇貞昌在建構兩岸政策最困難的一面。

  反觀謝長廷,他看中國大陸是採取漸進的方式,慢慢的形成他的思想體系,也是他從“一國兩市”走到“憲法一中”,最後總結於“憲法各表”的階段,這種階段性的理念體系的完成,顯見謝長廷是有心關心大陸的發展,並能適時的提出他有別國民黨的訴求。所以,雖然謝長廷並不願意認同“九二共識”,但他卻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體系去說服中共接受他的訴求,並得以讓大陸同意他登陸訪問。

  可是蘇貞昌至今還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以“血汗工廠”來做定位,如果不是他對中國大陸的觀念還停留在1990年代以前,就是他受到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報告的影響,而繼續以有色的眼光來看大陸。

  其實,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也算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經濟學家,他長期所關注的是全球經濟,而不是大陸經濟,並且他很少赴大陸交流,所以他對大陸經濟發展的看法,也是受到一些“反中”的報刊雜誌影響,不見得就是他真正看到的中國。因此,他對中國崛起的看法,也是被扭曲的一面,所以他提出的報告,也不必然是真實的中國,反而虛擬的成分居多,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導正蘇貞昌對中國過時的看法,恐怕很難。

  這顯然也是我們一直無法聽到蘇貞昌對中國崛起有正面的評價,如果蘇貞昌不願意正視中國崛起之因,那麼蘇貞昌想要建構正確的兩岸政策,看來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這方面總統選舉敗選後的蔡英文就反省得比蘇貞昌多,蔡英文11月份到美國展開謝票之旅時,就不斷的強調,民進黨下次執政時,絕不能再是“倉促上台”,必須有立即可行的全套對外政策。民進黨應和中國大陸互動,強化對大陸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美國內部、亞洲其他國家內部的思考,才能有全盤、完整的外交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