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因素,強權殖民的侵入。主要是西方列強對中華文化的破壞。這種破壞運用的是船堅炮利、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的法則,是商業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傷害。在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激烈衝突中,我們自發地採取了反抗措施。但由於中國當時受西方的奴役和半殖民化,我們的價值觀重建帶有非常複雜的色彩,也就說,當時面臨著“雙重救亡”和“雙重啟蒙”,這是我在25年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及的觀點。所謂“雙重救亡”,就是我們要內抗衰敗和腐敗,外抗邊緣化和西方強權。“雙重啟蒙”,就是我們面臨學習西方的科技和“器物文明”,同時對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進行改良。在這種價值觀重建過程中,歷代先輩們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來推動進程。比如晚清的“洋務運動”,還有“中體西用”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等等,也包括延續至今的“改革開放”。
第二個因素,社會革命付出的文化代價。革命是中國現代化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必須遵循的歷史邏輯。我們不可否認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但在革命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對文化、精神、文明價值觀的破壞。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北洋政府蔡元培教育總長,已經將中國文化根基“革到底”,教科書完全採用西方版本,青少年文化教育運用西方模式,而把中國古代價值觀念只濃縮為中國文學,也就是唐詩、宋詞、古漢語等。1927年後國民政府在蔣介石統治下,由於當時國共內戰,在文化建設方面鮮有成就。後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這些都是在革命過程中因階級關係的調整和文化體系的變革,對優秀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造成傷害,以至於在今天我們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在重塑中國國家形象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付出的一筆沉重代價。
第三個因素,現代化的社會成本。1949年新中國建立,強大全能的國家政權及迅速的工業化戰略,為中國現代化準備了經濟基礎和社會動員能力,但也帶來了巨大社會成本。如,在東西方冷戰背景下,不得不採取一些自卑和抗拒世界的態度;在完成社會革命過程中,採取某些“畢其功於一役”式的急功近利的激進社會變革;在經濟建設中出現好大喜功的盲目急躁心理;在社會管理和思想領域採取過於集權的“倒果為因”的思路。這些都是必須進行歷史反思的遺產。從1979年中國重新開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仍然是1860年代“自強運動”的繼續。遺憾的是,我們一開始只注重經濟發展,一窩蜂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追趕西方物質發展水準。雖然在“器物文明”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在“制度文明”以及在價值觀重建上卻出了問題,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社會腐敗以及文化的缺失與淺薄。
當代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塑,首先要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精髓中找到與現實的契合點。其次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開放式全建,從世界文明和時代發展中汲取民主、法治、公平、和諧、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等概念。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價值觀念,諸如自立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公平正義意識以及改革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總之,民族價值觀的重塑,途徑不外乎對傳統文化的再造和對外來文化的消化。我稱之為“創造性轉化”,即以“創造性轉化”的精神來達成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現代化,創造出一種有別於西方現代文明的中華現代文明。也就是說,一方面要向古人學習,另一方面要向西方學習。
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本質內涵及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獨特作用
文化影響力,是我們自己的一種表述方式,美國一些專家稱之為“軟實力”。這是美國的全球霸權相對於軍事、經濟等硬實力而言,以文化力量作為一種補充或輔助方式來體現。我們用文化影響力來表達,比較符合中華文化的傳統習慣。文化的影響力應該從國家的整體功能來看。一個國家的整體功能包括政治力、社會力、經濟力、軍事力,而文化價值觀體系,是使這四種力量緊密結合起來、且正面發生作用的一個最大因素。中華文化價值觀體系產生的影響力,是在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奠定重要物質基礎之上發揮精神層面的重要影響,對兩岸關係發展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中華文化影響力對內而言,就是“和諧”。和諧,我們過去講就是團結一致、團結一心。中華民族的精神首先就是團結和諧。五十六個民族命運共同體、海峽兩岸的血脈共同體,講的就是團結和諧。圍繞和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積澱中有一系列闡釋,儒家思想解釋就是“仁”。“仁”不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愛,還有人和自然關係的協調,“萬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以及可持續發展、環保意識和不以經濟指標衡量發展的態度等,其中都包含了和諧的思想。所以,和諧是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各階層利益出現重大差別之上的“和諧”。
中華文化影響力對外來說,包含三個層次的內涵:
第一個層次,中華民族的形象。近代以來,我們經歷過很多苦難,悲情意識很強,再經過冷戰對峙,我們被迫進入了一種“孤獨的憤怒之中”。歷經改革開放33年之後,今天中華民族的形象應是擺脫了屈辱與自卑之後所表現出的面向世界的更加包容、更加自信、更加自重,以及對其他民族平等相待的心態。發揮文化影響力就要展現出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在世界上,中華民族給予人們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我們的哲學思想,包括《道德經》、《論語》、《莊子》等文化典籍所蘊涵的精神。但是,近現代中華文明被人為割裂甚至斷代,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現在中華民族的形象在國際上過於單一,我們要把這種斷代重新連接起來,所給予世界的,首先應當是系統、全面、深刻的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念,而不是只給人家展示放風箏、跳秧歌舞、京劇臉譜、川劇變臉等。這些不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更不是中華民族文化典雅高尚的外在形象。我們的哲學、文學、藝術,還包括古代的民族服飾、文物、生活方式以及優秀物質文化遺產,都要以典雅的五千年中華文明為基礎,這才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外在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