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作者 東方鐵)近期香港發生反《逃犯條例》示威遊行,演變成暴力衝擊政府和立法會的事件,震驚國人。各界在譴責暴行的同時,對事件之原因有諸多評論,相信香港政府亦有所反思。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風波不斷,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爆發較大規模的騷亂。這類事件的發生,不排除有外部勢力煽動的外因,但應引起關注的,是香港社會內部的原因。內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
為香港社會來把脈,筆者以為,對政治環境的治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需要進行綜合治理,既“治標”又“治本”,方能收釜底抽薪之功效。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基本的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經濟狀況決定了民心之所向。所謂“治本”,先要在社會經濟狀況上找“病因”。
現今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空前加劇,社會中下層艱難,消費昂貴,囊中乏度日之資;房價奇貴,頭上無遮雨之瓦。富豪愈富,傲然居世界之首;窮人愈窮,困頓無立錐之地。年輕人看不到創業和置業的希望,民怨沸騰,憤懣情緒日增;思變心切,抗爭行動愈烈。此問題不解決,反對派自有可乘之機,登高一呼,頓起波瀾。長此以往,香港豈有寧日乎?
香港的貧富差距之大,有幾組資料能說明其嚴重性。
第一組數字是基尼系數。所謂“基尼系數”,為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發明,用以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在0和1之間,數值越低,收入越公平;數值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數低於0.2為收入絕對平均,0.3為收入相對合理,0.4為社會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線,0.5以上為收入差距懸殊。基尼系數若高於0.4,會造成社會不安定;若高於0.5,則十分危險。據資料顯示,2017年香港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539,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最高的,說明貧富兩極分化已非常嚴重,極易造成社會動盪,危及政府的管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