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茶的自信:以茶為媒兩岸攜手弘揚中華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18:56:50


 
  馬耳他司法文化及地方事務部鮑尼奇部長高度讚揚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茶在中國日常生活中重要地位。

  兩岸同根同源,茶文化也是一脈傳承,但因為長期分隔,卻又各有不同。兩岸茶藝有很大互補空間,應攜手合作。根據連橫著作的《台灣通史》記載,清代嘉慶年間,台灣人柯朝第一次把武夷山的茶苗移到台灣並獲得成功。台灣人喝茶的習慣也是從福建傳過去的,兩岸茶文化一脈相承。1971年,台灣茶葉從外銷轉內銷,這以後才有茶藝文化的發展。為了推動內銷,台灣各地都舉辦了泡茶比賽,選拔茶藝師的選拔。

  “茶藝”一詞還是台灣茶人提出的,現已被海峽兩岸茶文化界所認同、接受。1977年,以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倡議弘揚茶文化,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有人提出“茶道”雖然建立於中國,但已被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茶道”這個名詞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是特別敬重的,感覺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麼產生了。台灣茶人當初提出“茶藝”是作為“茶道”的同義詞、代名詞。

  兩岸茶藝最大差異在於,台灣的茶藝注重生活美學,有最自然的人文,大陸則往往流於形式,有形無神。台灣茶藝師培養經驗豐富,台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成立三十幾年來,對於“茶文化生活美學”不餘遺力推廣。舉辦過11屆“中華茶藝獎”(每2年一屆),多次與《日本的茶道》與《韓國的茶禮》相互交流。也是世界華人來台灣學習茶藝文化的最主要推動者。

  對兩岸茶藝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況,馬耳他文化中心王彥軍主任有一番生動的說法: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推進中外經貿相通的同時,民心相通也成為這一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覽展示的正是在中國得以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特別是中國的茶文化,展示的是傳承千年的健康綠色生活方式,也符合中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國東方生活的美學追求和價值取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的主創和參與表演的成員多來自中國的台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根植在這個美麗的寶島。
 
  這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植根於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

  (四)兩岸合作展望:茶藝文化普及從小做起 

  本次兩岸合作演繹,是“兩岸攜手,走向世界”的鮮活案例。為了讓馬耳他的貴賓與民眾更深刻的體會來自中國的東方生活美學,在靜態展覽的基礎上,邀請到兩岸茶藝界的傑出人士現場展示,他們在茶道與茶席方面,不但具有長達一二十年的資歷,在諸多的茶相關組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在重要的茶席比賽中獲得最高的獎項。他們親自為本次赴馬耳他的展覽進行的四季茶席設計,帶來的茶席不但價值上百萬人民幣,更是他們依照本次策展的四季節氣與茶品,赴各地收集來自大師手做的工藝精品。這幾位老師進行茶道、香道與古琴展演,並將邀請有興趣的當地貴賓與民眾進行茶道與香道的體驗。他們展現出的是多元包容的中華民族文化,中國人自信優雅的國際形象,這將為境內外與兩岸、港澳華人同胞傳遞一種歸屬感與使命感。

  這不再只是對兩岸的互動與閩台文化上的交流作為和平發展的議題;而是兩岸民間人士,企業與政府單位聯合起來給予世界一個完整的中華民族形象。一方面在世界人民眼中,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讓生活於他鄉的海外華人擁有一種民族的歸宿感與一門手藝傳承的使命感。雖然此行的商業價值與產出較為局限,然後在文化傳播的社會價值上確實相當宏偉。各個國家的相關政府部分也陸續地對於此類活動發出了誠懇的邀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