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角力與台海戰略情勢評析
http://www.CRNTT.com   2022-01-10 10:37:39


 
  對內而言,宣傳有美軍在台,營造有美軍保衛台灣的想像,能有效吸引台灣民眾的支持。特別是親綠且立場激進的民意機構代表陳柏惟剛在台中選區被罷免,挑戰綠營執政權威的四項公民投票案又將於12月份登場,面對藍營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勢,執政表現不佳的蔡英文當局亟需一個對外的抓手,以轉移內部的注意力,並操弄意識形態換取支持。

  對外而言,證實有美軍在台,可以營造一種台灣站在“抗中”第一線、承受龐大軍事壓力的形象,有助於吸引更多“友邦”的同情,特別是那些對中國大陸有所忌憚、熱衷參加美國陣營圍堵中國的國家。在美國掀起“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系統”的話題後,台灣需要更多的“友邦”在各種場合幫忙推波助瀾。這一切都會反饋回台灣並增加綠營的政治籌碼,無疑為執政績效不佳的民進黨當局提供了續命稻草,也難怪蔡英文會一改前人作風,要高調宣傳美軍在台了。但很明顯的,這一切操作仍然是政治(宣傳)的意義遠大於實質的軍事意義。

  必須指出的是,蔡英文祇是證實了有美軍在台,而相關消息卻是由美方自己在10月上旬主動釋出的。結合沙利文與拜登有關“保衛台灣”的言論,其實明確的軍事承諾不多,更像是一輪披著軍事外衣的政治宣傳。再加上10月26日布林肯發表聲明“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炒作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重新解讀,可以說在近期台海的中美角力上,美國頻頻利用台灣牌打出了一波凌厲的政治攻勢。

  其實拜登當局自上台伊始,就明確釋出應對中國的戰略思路。在口頭上宣稱中美之間沒必要發生衝突,美國也不想陷入與中國的“新冷戰”;但在實際行動上則用“極為激烈的競爭”(extreme competition)來包裝其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所作所為,就是在軍事行動上和政治宣傳上與中國針鋒相對。無論是美軍在台、拜登當局聲稱要“保衛台灣”,或是鼓吹讓台灣參與聯合國系統,都是在政治宣傳上的作用遠大於實際的軍事行動,也都可以視作美國對華進行“激烈競爭”的具體表現。這些行動迅速逼近了美國在台海戰略模糊的底線,雖然尚未逾越而蛻變為戰略清晰,但相較以往,已大幅壓縮了可供操作的彈性空間。

  為了避免陷入全面的“新冷戰”,甚至直接的軍事對抗,美國對局勢仍有進行控管。就在拜登釋出“保衛台灣”的言論後,白宮立即出面澄清美國的對台立場沒有發生變化。在11月7日CNN的節目中,沙利文也再度強調美中關係不是“新冷戰”,美國政府尋求在台灣問題上維持現狀,並會繼續堅持“一中政策”。而在CNN對蔡英文的專訪後,台灣的防務部門也趕緊出面解釋,美軍人員在台祇是協助訓練而非部隊進駐,為局勢降溫,做法和美國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美方對政治攻勢的操作就是進兩步、退一步,仍試圖為局勢留出轉圜空間;這也說明當前美國在台海的底色仍然是戰略模糊,不過模糊程度正在消退中。

  在台海的中美角力過程中,美方發動更多的是政治攻勢,包括放出美軍在台的消息、“保衛台灣”的言論,炒作台灣入聯話題等,而中國大陸的應對則是默默增加了軍事壓力。除了海空軍的巡航外,在10月26日台灣媒體報導首度有解放軍的武裝直升機(武直10、米17各一架次)進入台海空域,而且還是陸軍使用的型號,明顯是從福建沿海起飛,而非軍艦。空軍戰機威懾的祇是空域,而直升機的作戰範圍則包含由空到陸(由空到海)的雙重維度,甚至包含人員的登陸。直升機演練長途奔襲台海空域,隱含著解放軍可能有進一步開展登島作戰與陸上行動的企圖,軍事壓力明顯較以往升級。

  台軍官員和島內媒體則試圖轉移民眾注意力,宣稱解放軍可能是在演練空降部隊進攻東沙島。但就連美方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針對東沙島所做的兵棋推演都承認,一旦解放軍採取行動,台美雙方除了全面戰爭之外幾乎找不到可靠的應對方案。由此可見,解放軍的目標如果是東沙島,根本不用多此一舉進行演練,直升機進入台海空域所劍指的目標已相當清晰。雖然大陸祇做不說,沒有對此大肆宣傳,明顯也是想給局勢留下轉圜餘地,但在台海劍拔弩張的氣氛卻已加劇。

  三、展望

  結合前述“聽其言”和“觀其行”的面向來看,美國在台海的作為尚未逾越戰略模糊的底線,全面蛻變為戰略清晰;但另方面,情勢確實正在變化,在“激烈競爭”的包裝下,美國前所未有的政治攻勢接連不斷,拜登當局已迅速向戰略模糊的底線逼近,不僅大幅壓縮了中美之間的彈性空間,也讓雙方針鋒相對的態勢不斷升級。對於台海局勢的未來走向,有三個面向值得關注。

  首先,拜登當局在現階段與中國“激烈競爭”的執行方案已較為明朗,以政治攻勢為主,軍事壓力為輔(或者說是披著軍事外衣的政治攻勢)。考慮到美國國內各方面的困境,與中國在台海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高,而政治攻勢確實最為經濟實惠,又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以成為拜登當局行動的首選。在未來三年的任期中,政治攻勢應該還是拜登當局在台海的主軸。

  而軍事選項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意願,誠如CNN的主持人塔珀(Jake Tapper)在10月30日與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對談時所指出,很難想像在經歷長期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後,美國人還會願意為了保護台灣去和中國大陸打仗。所以美國政客對台海局勢喊話的調門雖高,但採取軍事行動在當前的美國社會中卻是不得人心的做法,也會進一步制約拜登當局考慮軍事選項的可能性。

  其次,雖然在當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美方在台海主要採取的是政治攻勢,相比直接的軍事對抗是較為緩和的,但畢竟是在不斷挑戰中方的紅線與底線;中方的政治牌較少,往往以增強軍事壓力的方式來回應。隨著彼此間緊張關係的不斷積纍,是否有朝一日會從“量變”走向“質變”,讓中美關係滑落至不可測的深淵,也仍然存在可能性。

  拜登在11月2日受訪時表示,不擔心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這是競爭,不一定是衝突”,並且能容許意料之中的衝突。拜登的發言令人擔心,他可能過度低估了雙方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過度高估了雙方管控局勢的能力。彼此並不想打、但最終卻不得不戰的案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最為經典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意外將列強拖入戰爭,最終造成讓歐洲明燈熄滅的悲劇。如何逼近紅線但又不越過紅線,考驗中美雙方的政治智慧。但上策仍是不要採取底線戰術,從根本上避免意外、誤判與戰爭的可能性。

  最後,台海局勢的發酵會帶動周邊局勢的變化。日本的岸田政府和印度的莫迪政府對華談不上友好,中澳關係更是陷入低谷,美國在台海的賣力演出會鼓舞這些國家,並增強四方機制的凝聚力,增加中國應對的壓力。但辯證的來看,原本單純的雙邊關係經過綑綁反而成為傳遞衝突的網路,一旦在他處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傳遞到台海並引爆局勢,反之亦然。

  結合前述美國正在採取的底線戰術,已大幅壓縮了中美之間的彈性空間,在雙方缺乏互信之下,小衝突卻導致情勢失控的危險性正快速上升,這明顯不是美國樂見的局面。如果要避免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言“大國政治的悲劇”,其實在一開始時的策略就要有所約束,不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如今的台海情勢已和全球局勢交織,大幅增加了管控台海局勢穩定的難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12月號,總第288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