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經費如何保障
治理農村垃圾污染,最根本的是資金保障。
為突破資金瓶頸,近年來浙江省許多地方積極探索。據省農辦測算,平均一個村每年共需垃圾收運費用6萬元至10萬元,這筆運行經費主要由縣、鄉(鎮)、村三級承擔。從目前的運行情況看,各地處理經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僅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
金華市金東區為全面推廣農村垃圾分類,市、區兩級財政出資,以每村10萬元的標準,為全區約450個村建設太陽能堆肥房,一次性投入約4500萬元;以每人20元的標準,為全區20多萬人購買分類垃圾桶,每兩年更換一次。“這樣的投入,尚在財政可承受範圍之內。如果使用機器快速成肥,不算建設成本,每台機器光運行成本就要9.8萬元一年,財政壓力不小。”金東區農辦副主任王瑞良說。
為解決這一難題,不少地方開始探索市場化動作,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走垃圾處理產業化之路。在桐廬,通過設備生產和技術研發,出產的有機肥,目前已在省內各大超市上架銷售,一斤售價達6.6元,售出超過3萬包,企業所得利潤可反哺垃圾分類長效管理經費,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產業鏈。
專家表示,由於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和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目前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各地應研究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盡快培育資源再生利用市場,推動垃圾分類處理形成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