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編者按: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地方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保一方山水,富一方百姓”,已深深植入各地政府的執政理念之中。當人們來到東海之濱浙江省的時候,都會發現這個早已進入“萬億俱樂部”的省份,依然保持著“山青水秀”、“詩情畫意”的江南田園山水景色,尤其是千年西湖依然透著“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那種令人動容的風姿……,人們不禁要問,經濟如此高度發達的浙江省,是如何同時做到山水秀麗,景致常新,生態依然保持著原真性、自然性的?換句話說,“綠水青山”是如何與“金山銀山”劃上等號的?
新華網報道,目前,在我國生態環境保存得比較好的有兩種類型的地區:一種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主要是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那裡人口密度不大,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滯後,因此,生態環境破壞不大,有些地方還保持著原始狀態,但這些地方大都經濟不發達,綠水青山並沒有變作金山銀山,許多地方還在捧著金飯碗討飯。甚至有的地方青山正在被蠶食,綠水也在被污染,貧窮正在使這些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並不可逆轉地沙漠化、荒蕪化!
還有一種地區就是象浙江這樣的東部沿海省份,經濟高度發達,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項建設事業都跑在全國前列。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率先發展。2015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在全國前4位,人均收入全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北京,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0年居全國第一,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浙江占了14個席位!與此同時,浙江省森林覆蓋率為60.5%,是全國森林覆蓋率的2倍,僅次於福建省,居全國第二。其中杭州市森林覆蓋率為64%,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浙江11個地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還有22個區縣市榮膺這項殊榮;浙江11個地市中有9個已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有兩座城市溫州、麗水正在申報中。另外,榮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區稱號的有將近100個;經濟如此發達的省份,自然環境和人文遺存仍然能保持著原真和完好狀態,浙江省是如何做到的?原浙江省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總規劃師胡理琛說,關鍵是在長期實施“生態立省”核心戰略下,緊緊抓住國家風景名勝區建設這個抓手不放,逐漸形成資源的立體保護體系,帶動了整個生態文明的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在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方面也走過不少彎路,有些地方也經歷過“先發展,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其中比較大的破壞有三次,而且都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同步產生的:一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林權分包到戶”。原以為土地、林木分包到戶後,農民對生態的保護會更上心,因為產權私有化了,農民對自己的財產會象保護自己的眼睛那樣保護。豈知有的地方一夜之間樹木被砍光了,成了荒山禿嶺。原來農民一是窮怕了,二是怕政策多變。現實並沒有象預料的那樣,“林木私有化後,生態會保護得更好”,反而破壞得更厲害了,這種情況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實際情況。二是農村工業化,特別是發展家庭工業和鄉鎮企業,出現“鄉鄉辦企業,村村冒煙塵”的狀況。由於管理和制度跟不上,象浙江這樣先行先試的省份,也成了率先吞食污染惡果的地區。三是城市化,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由於沒有處理好經濟與環境、發展與保護、人和自然的關係,許多地方急於發展經濟、改觀城市面貌,以經營城市為名,行房地產開發和土地財政之實,在舊城改造中大量毀滅有價值的古城、古街和古建築;在建設新農村中,大量毀損傳統古鎮和古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征用和破壞田園風景土地,這些“建設性”破壞,比之以往的破壞更厲害,危害性、破壞性更大,是一種毀滅性破壞,給自然生態景觀造成不可逆轉的毀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