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嘉興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從養殖戶轉產的周淩峰的生態農莊剛剛落成,春意盎然。 |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浙江日報訊,最近兩年來,嘉興市以治水拆違為載體,整治遍地開花的生豬養殖業。而作為嘉興生豬養殖發源地的南湖區,共拆除違法豬舍490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2012年最高峰的108萬頭驟減至18.35萬頭。這場以生豬養殖業整治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衛戰,共涉及2萬養殖戶。
“賺了錢,卻丟了好水好空氣,這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南湖區委書記孫建華說,整治生豬養殖業,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環境賬。南湖農民正用勤勞和智慧,迎來二次創業的春天。
重拳整治減量提質
浙江日報訊,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一路開窗駛進新豐鎮竹林村,沒聞到絲毫異味。車到村口,只見一座半透明的玻璃陽光房,掩映在一片花木中,香樟、合歡、紅楓、櫻樹、紫薇……放眼望去,四周滿是綠意,生機勃勃。
1980年出生的周凌峰,從陳列著各種花卉盆景的陽光房裡,端出幾杯現磨咖啡,邀請我們坐下來聊聊。他開門見山地說:“這裡曾是有名的養豬村,走到哪裡都是濃烈的豬糞味,開車路過的人都會提前關窗,更別說在這裡喝咖啡了。”
上世紀80年代,機緣巧合下,竹林村成為供港豬基地。往後的30多年裡,以竹林村為圓心,養豬業的區域半徑不斷擴大,向著南湖新豐、鳳橋,平湖曹橋,海鹽西塘橋等地蔓延,最終形成穩固的養殖圈、完整的產業鏈。高峰時期,南湖區年存欄生豬達108萬頭,占嘉興全市的四分之一。緊鄰上海的嘉興,由此成為長三角地區名副其實的養豬大市。
村民腰包漸鼓,但因豬舍遍布、污水橫流,河港變得又黑又臭,生態環境越來越差,水環境更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負。
面對“水鄉沒水喝”的窘境,嘉興市和南湖區曾多次整治和規範養豬業,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死豬集中無害化處理、推動規模化發展……種種努力,雖然有所成效,卻始終無法徹底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