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塘江北岸的玉皇山腳下,有一座江南園林若隱若現,富有古典韵味的中式建築鱗次櫛比,小橋流水,一步一景。這裡就是近年聲名鵲起的山南基金小鎮,在這裡辦公的都是創投、券商、期貨、資管等各類基金管理公司。到今年4月,機構總數1400多家,管理資產規模達7800億元,投向實體經濟超過3000億元。
山南基金小鎮只是浙江省首批創建的37個特色小鎮之一。從2015年上半年起步,首批特色小鎮當年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7億元,引進2116個創業團隊入駐,誕生了23468位“創客”。目前浙江已啟動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列入創建名單的達到了78家,另有52家被列入培育名單。
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規劃,這些特色小鎮的產業目標是聚焦於支撐浙江長遠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7大萬億元產業,以及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
無論是“天堂矽穀”,還是特色小鎮,這些仍然帶有集群化塊狀經濟特點的新型平台,相對浙江傳統塊狀經濟而言已是今非昔比。
在本世紀初,傳統塊狀經濟幾乎就是浙江經濟的代名詞。如今,浙江經濟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到2016年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已超過四成。2017年一季度,這個省的高端裝備產業、信息經濟核心產業、節能環保、時尚、健康製造業五大新產業增加值占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6.3%,新產品對規上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48.1%。“創新驅動效應非常明顯。”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說。
從模仿式增長到內生驅動發展
毋庸諱言,在改革開放前20多年,高等院校和科技資源的相對不足,一直是浙江經濟發展的“短板”。浙江塊狀經濟的出現和興起,主要靠的是“洗腳上岸”的農民的吃苦耐勞精神。農民創業有著典型的自發性和跟風性特點。當一戶農民做成一項產業或產品後,立刻會有人追隨和模仿,一些上下游的關聯產業或互補性產業也應運而生,逐步做大後就形成了一個個產業群體。不需要擁有核心技術,只要銷得多、銷得遠,就會有利潤——在商品供給不足的賣方市場年代,這種模仿、複制式的塊狀經濟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浙江人文基因一結合,立即形成了燎原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