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共關係的現狀與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9 10:31:13  


 
  但現在可能到了一個階段,兩岸必須就政治性議題做一些思考與探討,甚至進入對話階段。在這方面,常常有人覺得,馬政府或國民黨不那麼積極。我個人的認知是不完全如此,其實現在最主要在於,雙方必須對政治性議題好好思考,包括大陸方面。他們提了很多次政治性議題,可是是不是已經就兩岸未來的政治關係,有了完整的思考?而且此思考務實、具有操作性,要在兩岸關係中是可行的。現階段兩岸恐怕還再放寬視野與角度,或者思想更解放。否則兩岸一談,不管哪一個政黨談到政治性議題,我只能說都沒準備好。

  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包括國共之間的交流,不管是各種平台、層次的交流,都可以保持,甚至繼續增加。另外,對於政治性議題,應該從民間、學術界、政黨與當政者開始。兩岸皆應就這個問題,務實探討一些具體意見,比如說面對問題思考如何處理、如何採取立場。

  在大陸,對於政治性主張,經常態度是清晰、明確。但明確的主張是否可以解決兩岸政治性問題,我想未必,這之中差距很大。所以我認為,雙方對於政治問題都應解放思想,具前瞻性,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對兩岸有利的看法。所以我非常贊成兩岸多做政治性議題的思考與探討,才有利於對話協商,走到兩岸關係全面性的發展。

  林忠山:假如政黨再輪替
      國共平台會比現在重要

  接續我剛才說的,假如政黨輪替、馬下台,黨主席也會換人,我認為國共平台會愈來愈重要。這沒有質疑的空間,所以國共平台一定要做好。另一方面,民進黨上台,民共平台也很重要,他們也會面臨與國民黨一樣的問題。綠營執政者也未必與民進黨相合,民共平台也會具有探測性、象徵性,以及聯誼性的效果。民共平台變重要了,但是共產黨對於民進黨的信任度不夠,大陸還是習慣與國民黨做比較多的對話,因為雙方意識型態比較接近,所以國共平台愈形重要。

  應對政治對話作廣義的解釋
  學界也應努力

  我們必須體會到一件事,台灣政黨到底跟著什麼走?它是著眼於勝選考量來走,所以對於民意的顧忌非常多。兩岸關係的改變,主要是靠著雙方人民的交流,人民的認知到某種程度,就會對政黨構成一定的影響。

  而兩岸互動,民間概念裡只有經濟與文化嗎?政治都不用?政治也要!剛才安國兄說政治對話議題提出是好的,而且我感覺我們應該對政治對話做擴大廣義的解釋。除了官方政治對話還未開始之外,我們把兩岸已經開始的政治對話做廣義的理解。打開政治對話,學界也應做這樣的努力。

  另外,在政治議題的思考,有時候我們感覺官方的接觸少,政策的著力點、限制多,有無力感。所以我們先拋、先談政治議題,談久了這個東西力道就會出來。我們持續針對某一議題,鍥而不捨對談,就可達成我們所說的兩岸關係、國共關係的改進。我們要多做引導、多元倡導,讓其在台灣直接生根、深化,這是必要的。總結來說,我肯定兩岸政黨關係的發展,要肯定前進,而不是否定退縮。

  美國對兩岸的和基本上不友善

  台灣內部深化之外,擴大在國際政治上的磁吸效應也很重要。現在在聯合國中,是中國大陸的支持度高、還是美國支持度高?這可以去探測。美國對於兩岸的和,基本上不友善,從二次大戰到現在,美國對中國本身就沒有友善過。美把釣魚台、琉球直接歸給日本,這就是非常大的不友善。二次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反而成為獲利國。針對這一點,台灣就可以在國際上做訴求。透過這樣擴大的概念,也可以影響整個兩岸的關係。我認為應內與外全面性的進行。謝謝!

  張亞中:結語

  感謝在座四位精彩發言。作為主持人,我也表達一些看法。我覺得國共關係,從2005至今已有八年時間。第一個階段是連戰與吳伯雄擔任國民黨主席、國民黨在野期間,那時的國共關係扮演穩定兩岸關係的角色,也為兩岸關係提出一個開展性結構的可能,貢獻非常大。

  政治離不開人。現在的國民黨是誰的國民黨?是國民黨的國民黨還是馬政府的國民黨?馬政府的國民黨將國民黨定位為選舉機器,而非治理機構。馬政府對於治理議題有其優先順序考量。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不希望在其任內碰觸政治性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只要是馬先生擔任黨主席,國共平台不可能會在兩岸關係中,發展成為政治性的論壇。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共關係未來發展有一個上限,即只要在馬政府時代,他不會想要去碰觸兩岸政治問題。這也是今年三月間,連戰講了“一個中國”以後就遭總統府劃清界線的原因。國共關係畢竟是兩岸關係中重要一環,從這次總統府切割連戰的“一個中國”言論,再一次確定馬政府在未來三年之內,幾乎沒有政治性和平協議的可能;甚至對“一個中國”的詮釋,也可能會做某種程度的進一步窄化。

  如此發展下去,兩岸關係充滿變數與不穩定因素。如果未來三年的兩岸關係發展,一直裹足不前。2016年大選,國民黨幾乎就沒有超越民進黨的論述,這對國民黨的選舉極為不利,對兩岸關係發展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我的看法是,兩岸政治性的對話與討論,大家不必迴避、害怕。國共論壇討論政治性問題又何妨?希望未來的國共關係持續往前走,從經濟跨越到文化,繼續跨越到政治,這是我們民間的希望。如果馬政府一直設定一個天花板,限制文化與政治性的討論,那麼國共論壇階段性的使命其實已經完成,其壽命也該結束了。在兩岸關係中,馬政府也少了一個可以溝通的管道,我們覺得非常可惜。這是我的結論,謝謝大家。

  評論員簡介

  張亞中: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政治學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核能工程師,曾在台灣外交部、陸委會任職,曾派駐維也納、漢堡、拉脫維亞,在陸委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與制定;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邵宗海:台灣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學士,美國西德州立大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碩士,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學(外交史)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副教授、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陸委會諮詢委員,政治大學中山研究所所長等;現為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中華兩岸關係發展協會理事長等。

  林忠山: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國大代表、行政院研考會專門委員;現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等。

  鄭安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曾任台灣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局長,陸委會副主委,台北市長馬英九辦公室主任;現為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

  謝大寧: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主修中國哲學,為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弟子。曾任台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台灣嘉義社區大學校長,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現任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及研發長,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6月號,總第18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