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台灣如何看待大陸軍事科技的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2 14:04:18  


蘭寧利
 
  美國現在的戰略調整:

  把過去沿著第一島鏈一線防衛的部署,改成後退機動防衛。

  美國現在在西太平洋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調整,主要是把過去沿著第一島鏈的一線部署的美軍,改成後退機動防禦,改成以關島為主要基地,海空兵力以機動來實施對第一線的支援;美國現在要求第一線國家負起責任,首先就是日本,現在把澳洲也拉進來。當然美國也希望台灣盡自己的能力,不要成為美國的包袱。

  甯攸武:中場小結

  聆聽各位高見,對大陸軍事科技發展近況、趨勢及對美中、美台與東亞局勢的影響,尤其對台灣安全挑戰等,均具深入剖析、獨到見解,深表敬佩,也學到很多,僅就個人領悟所得歸納如次:

  一、大陸軍事發展是由制度與組織變革,而帶動軍需工業的研發,其過程艱辛:走過土法煉鋼,引進技術與成品,仿造與研改,測試與生產,最後成品舉世矚目。無論是航天工業、導彈科技、三軍軍備系統、核武科技、電戰軟殺系統,均具戰略威懾效果,不容忽視。

  二、大陸軍力崛起,已成為亞洲軍事強權,對區域周邊鄰國必然造成潛在危機。不過從大戰略的觀點看,東亞周邊鄰國是其拉攏的友邦,不是其入侵與威脅的目標,真正帶給區域危機的導因,是美中關係的轉變。換言之,美中既是“戰略伙伴”,也是“競爭對手”。

  三、大陸軍力早已超越台灣,這是舉世皆知的事,對台灣的“國防”安全而言,當然具有絕對的威脅。至於如何轉換不利的現況為有利的平衡,這是戰略作為的藝術,更是台灣政府必須思考“國防”政策的調整與建軍備戰之指導,始能因應兩岸軍力失衡變異之道。接下來請各位以此為重點表達高見。

  張國城:軍事議題 短期之內不會是兩岸的重點

  剛才聽了各位前輩的指點,受益很大。簡單講幾個補充看法:

  第一,兩岸關係現在逐漸發展,經貿、政治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主軸,軍事上大概短期之內不會是雙方的重點。但也有一個可能性存在,就是在未來的發展中有可能會提到軍事互信或者類似的問題。就現在來說,台灣軍方是對這件事抱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對大陸來說,如果能夠利用軍事互信爭取到台灣對於“一個中國”原則更一步的認同,或是利用軍事互信達到“兩岸共衛主權”的態勢,如果有辦法達到這兩點,大陸可能就會積極推動。因為客觀上來講,台灣在軍事上對於中國大陸沒有什麼直接而明顯的威脅;如果有直接而明顯的威脅的話,那為了避免擦槍走火,這個互信是必要的。但是目前並沒有,所以推動這個軍事互信對大陸來講很可能純粹是希望帶來政治上的目的。如果大陸沒有辦法達到上述政治的目的,我認為可能就會暫時的緩一緩。

  台灣不能與大陸作軍備競賽

  剛才甯將軍提到台灣的“國防”應該怎樣持續發展的問題。我認為,不管中國大陸的軍事科技如何發展,台灣難以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

  因此,不管台灣任何人執政,在研討制訂“國防政策”的時候,必須先要把台灣整體的發展,包括經濟發展的前景、人口變化的趨勢、科技發展的條件與成果,以及軍事裝備獲得的潛在可能性和美國必要時可能支持台灣的程度,進行綜合的研究,而不是很機械地看“國防預算”占GDP多少個百分點,或者像過去提出的“決戰境外”等口號,用此指導“國防政策”是不太合適的。

  第二,如果從現有角度來看,很明顯的就是台灣面對的是中共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不會立刻發生。所以在“國防”政策與建軍備戰上,我們應該還有一些時間與空間從事改革與精進,而不是立刻就處於臨戰的狀態。因為“國軍”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只在於有形的“國防”武力,同時也是政治上做為“中華民國”政府保衛國家的重大象徵意義。所以我個人認為,軍隊精簡的幅度不宜太快,特別是在武器裝備不能大幅提升、不能快速提升的情況下,不管是兵力或其他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第三,“國軍”過去10多年來的改革,提出的口號是“高層精簡有效率、基層充實有戰力”,高層精簡從高層將領的幅度與職位著手,近年將領被裁掉了很多缺,我認為將領的精簡不見得是“國軍”最需要的事情。憑良心講,“國軍”多幾個上將或中將,對人事費用的開銷相對於整個建軍備戰的花費是很省的,花不了多少錢;但是裁減將領的職位,第一對幹部士氣有影響,第二裁減將領同時也裁減單位、職位,過多的調整,單位不斷地分分合合,對“國軍”的戰力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以陸軍為例,這麼多年來,有形的兵火力增加的並不多,可是單位分了又併、併了又分,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好的“國防政策”。

  第四,就台灣現狀來說,我們的“國防”科技、海空軍的科技發展還是有限。譬如我們今天提到的殲20,不管殲20是不是真的存在、性能如何,至少中國大陸是有獨立研發戰鬥機的能力,也有獨力建造潛艦的能力,這些都是非常確定的。但是台灣這邊是比較弱的,我們沒有獨立研發的實力。所以台灣立足點應該在於:哪些是我們可以比較不依賴外人、能夠獨立發展的?以台灣現在來說,我們最能夠提供的、最可靠的“國防”戰略之一,還是在於地面部隊的能力。所以就在比較可能的狀況之下,就現有的陸軍、憲兵和海軍陸戰隊,強化他們基礎的訓練與配備,形成基本嚇阻力量,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如何強化地面部隊的訓練,相對來講,比我們如何強化擴充我們海空作戰能力,可能更簡單一點。

  台灣面對中共實力愈來愈擴大,國防資源也相當的大,怎麼樣就我們現有可強化的部分,做一些我們力能所及的強化、提供一個最基礎的嚇阻力量,我認為在規劃“國防”政策的時候,這點是可以參考的。

  總之,在“國防”政策上,台灣不能與中共做軍備競賽,而必須根據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去研究“國防”政策,而不是訂一個固定的死的指標或口號去指導;再來就是以現有能力,我們能夠以哪些比較經濟的手段做到哪些事情,然後從這些地方去強化,我想這是比較容易的事。

  蘭寧利:如果兩岸發生軍事沖突 戰爭是在海上

  就國城所講的,我先提供一些我的看法。你講的與莫瑞的報告是一樣的。這兩年莫瑞的報告在我們台灣引起非常大的震撼,因為當時“國安會”建議“總統”要根據這個報告來做。但是莫瑞顯然忘記一件事情,就是台灣是一個海島,台灣的能源98%是從外地來的。

  中共最聰明的就是海上封鎖,把戰爭留在在海上,使所有的媒體看不到戰爭的血腥殘忍畫面,使沒有外國知道台灣正被慢慢的勒死,而不會干預,如此可讓台灣馬上屈服;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憂心忡忡的事情。美國人也勸我們要注意這個問題。而且美國認為,台灣的海線安全應該是從麻六甲海峽就該開始,要搞清楚!整個南海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友善的。所以我們才想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當年日本在沖繩之役就是被打到最後大和號出擊的時候,只裝了一半的油料,全國的所有的油裝在上面,只有一半,就是一去不能再回頭。所以這個問題將是我們最大的夢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