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讓許亞萍體會到高校中的水上項目“不能搞成以競技為主,而要發揮其教育功能。”她選擇在第一堂課時就亮明自己的態度和身份,“我看中考勤和投入度,現在的學生課業很忙、社會實踐也多,如果他能堅持下水,並投入其中,最後考試結果並不重要,我更看重過程。”曾經以結果為導向的許亞萍發覺了自己的轉變,也期待著學生的變化。
“這樣的遊戲,我女兒這麼大的小朋友一分鐘就能完成,他們花了10多分鐘。”許亞萍看了一眼正在盯著動畫片的女兒,講起在課上布置的一個踩船的遊戲,技巧簡單,需要一定協作與溝通,但說完規則後,所有人站在原地,有的面面相覷,有的低頭沉默,“沒人主動當領導者,不自信、害怕失敗、怕承擔責任。”下水之後,“各劃各的,全程沒有交流,亂作一團。”在許亞萍看來,現在的孩子“能在微信上談戀愛,在生活中卻害怕語言。”
但水上項目“需要肌膚之親,過命的交情”,堅持下來的人,把隊友當成了家人。根據學校要求,王英強所學專業大二結束後要搬遷至舟山校區,意味著3個月後他不再能擔任許亞萍的“小秘書”,也將離開昔日的隊友,“我不願意去新校區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離開水上俱樂部,如果有一天我回到碼頭,發現隊友都是新面孔,會覺得物是人非。”
在玉泉校區的李曦熹同樣留戀歸屬感,早上6點集合訓練,他總是5點半起床,從市區騎20分鐘電單車趕到碼頭,“一周7天,除了上課時間和去實驗室,我基本都待在這裡。”在高年級和理工科較為集中的玉泉校區,李曦熹很難找到與在水上的活力,為了從水面看到與陸地上不同的視角,老家在山西的他選擇留在杭州,“我考察過工作地點附近有一大片水域,我要努力給自己買艘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