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走不出“虧損魔咒”?體育場館賽後利用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4 06:45:53  


 
  “我們也努力通過舉辦各種商業文體活動創收,不斷減輕財政負擔,但每逢場館舉辦大型活動時,常會遭到市民質疑和反對。”深圳市寶安區文體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有時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會對場館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

前期要科學規劃,運營需多方合力

  高投入、高成本帶來的運營困難,使得深圳許多體育場館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陷入兩難。

  “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打場羽毛球,每小時要70元,太貴了!”市民李小姐感嘆,居高不下的場地費,讓不少熱愛運動的市民只能望而卻步。

  事實上,即便收費高,深圳灣體育中心也只能保證基本的收支平衡。“這或許是大運新建場館裡面唯一不虧損的一個。”該中心工作人員陳小姐介紹,由於企業自主經營,公司會想方設法盈利。據了解,2012年,深圳灣體育中心共舉辦大型商業演出、體育賽事、企業晚會、發布會及展覽等活動近百場 ,吸引客流約200萬人。此外,該中心創建寓教於樂的主題商業模式,吸引優秀早教培訓機構和餐飲休閑品牌38家。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承照認為,中國的場館建設在戰略上大多先天不足,“前期從政治角度考慮規劃選址,後期想要從市場經濟角度解決問題為時已晚”。

  他認為,要破解體育場館賽後利用的難題,國家就應該先建立起“設計—規劃—理論”完整的政策體系。對於現有的場館,應按照數量、類型、需求、規模進行產業化發展,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合理規劃空間和布局,和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緊密聯繫。

  “場館設施利用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理順政府、體育主管部門、企業、辦賽主體等幾方面的關係,更需要明確部門職責,通力配合,合力推進。”中共深圳市委黨校2011年一項調研報告中提出,希望強化體育行政部門管理職能,實行管辦分離,同時借鑒並推行場館設施特許經營,也希望相關部門提供優惠政策,減輕場館稅費負擔。(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