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走不出“虧損魔咒”?體育場館賽後利用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4 06:45:53  


 
  “平時來這裡的人太少了,沒什麼好玩的,除了迷笛音樂節熱鬧過3天外,就一直這麼冷清。”大運中心一名保安介紹。

  記者了解到,有時為了省電,夜晚體育館的外墻裝飾燈不會打開,炫彩的“水晶石”不再“水晶”。與記者聊完後,傍晚時分,該保安坐在門口的椅子上打起了瞌睡。偶爾有人經過,會抬頭瞄一眼。

  與大運中心遭遇類似“地域窘境”的,還有深圳灣體育中心、鹽田體育中心等。

  “目前來館的主要是羽毛球愛好者。在大型商演活動方面我們跟市區場館的人氣相比還很不足。”深圳鹽田體育中心負責人表示,因為中心距離市區較遠,周邊常住人口偏少,且無直通地鐵,人氣受到影響。

模式雖不同,收支平衡都很難

  深圳大運場館的利用,還面臨著負擔過重、缺乏政策支持、經營管理人才不足等問題。

  據了解,深圳市為籌備大運會共建設了62個場館。其中,新建場館21個,改擴建場館31個,臨建場館10個。

  這些場館歸屬極為複雜:有市、區文體旅遊局直屬的,如深圳市體育運動學校、龍崗區體育中心網球場等;有教育部門管理的,如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足球場等;有國資部門委托企業經營的,如大運中心“一場兩館”等;有企業所屬的,如深圳灣體育中心。

  這導致在運作模式上,既有事業單位管理的,也有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的,還有全部市場化的。

  無論哪種權屬關係,都面臨著投入和產出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大運中心總投資41.48億元,每年維護成本約6000萬元;寶安體育中心投資8.69億元,年運營成本約3800萬元;深圳灣體育中心為華潤集團投資建設,年總運營成本約4000萬元……這些場館能維持收支平衡的少之又少。業內人士透露,能耗、人工等龐大維護費用,使得不少體育場館難逃“成本黑洞”和“虧損魔咒”。

  以深圳體育館為例,該館全年分時段向市民免費開放1035小時,深圳市屬專業運動隊全年使用主館訓練1860小時。“但財政每年購買服務經費只有100多萬元,只夠深圳體育館水電費。”知情人士表示。

  得益於將網球場、羽毛球場和體育場塑膠跑道等向社會免費開放一定時段,深圳寶安區體育中心人氣相對比較旺,每年累計接待健身人數約300萬人。該中心目前每年創收約1400萬元,運營成本卻約3800萬元,2400萬元缺口由政府補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