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競技體育已成為世界體壇一支勁旅,圖為中國奧運會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入場。 |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1993年7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發表的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文章反映了參加夏令營活動的中日兩國青少年在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和身體素質等諸多方面的差距。20年後,中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總量已超過了日本,一個東方大國已然崛起,但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卻日益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不難想象,如果兩國青少年之間再進行一次類似的“較量”,結果很難好於20年前。
一個已經舉辦了奧運會,並穩居奧運會金牌榜前3位的國家,早已不再是“東亞病夫”的時代,但實際上,這4個字正重新成為一個民族的擔憂。
歷史使命相似的東京奧運與北京奧運
1908年,《天津青年》刊登了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提出的“奧運三問”——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
“奧運三問”提出後整整100年才算全部有了答案。2008年8月,北京舉辦了一屆被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評價為“無與倫比”的奧運會,中國人不僅成功地當了一回奧運盛會的東道主,亦以51枚金牌的成績首次登頂奧運金牌榜榜首。
北京奧運會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建設成就和振奮國民精神上的作用,與44年前東京奧運會對日本的意義何其相似!而將體育從“競技”向“大眾”轉身作為重要內容的奧運文化遺產,對於兩個“後奧運”國家也有著相似的意義。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基於日本在二戰後的“經濟騰飛”,作為東道主,日本當然不滿足於僅僅通過奧運會展示自己的建設成就,競技成績同樣要達到巔峰。不負國人期望,日本代表團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16枚金牌,並首次躋身奧運金牌榜前3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