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和往年各項榜單中超刷爆冬季轉會市場不同,今年,降溫了。
28日晚24時,2018賽季中超冬季轉會窗口正式關閉,在中國足協嚴格的政策把控下,“燒錢”現象得到一定程度遏止。
雖然超出引援花費標準的轉會依然存在,但哪些球員的轉會最終需要交納引援調節費,中國足協有必要進行明確說明,以免讓人霧裡看花。
從今年的內外援引進看,也許是泡沫之後,屬於理性的一次回歸。
國腳還是稀缺資源
最近幾個賽季,優秀國內球員的轉會一直不多,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腳級別的球員屬於稀缺資源。
除非買賣雙方可以達到各取所需,通常沒有俱樂部會輕易賣出大牌國內球員,再加上中國足協明確規定內援轉會費不得超過2000萬元,這樣一來,大牌球員轉會愈發困難。
恒大用劉健加上現金的方式從北京人和簽下了國腳鄧涵文,而河北華夏幸福也是用類似的方式,丁海峰加上現金,從廣州富力引進了姜至鵬,這也是僅有的兩筆國內球隊之間進行國腳轉會。
當然,攪動國內轉會市場的,還是U23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