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武忠:常態化極端氣候對海洋漁業的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21-08-29 00:10:23


李武忠(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台北8月29日電(作者 李武忠)全球不斷創紀錄的乾旱、熱浪、野火、颶風、暴雨、洪水、酷熱等災難,甚至出現複合極端天氣事件,造成人類生命暨財產嚴重損失。極端氣候對陸地影響範圍廣泛且顯而易見,民眾多能感同身受,也受到廣泛的重視和討論;然而對於同樣遭受到極端氣候破壞的海洋,卻因相關受害資料的收集既困難又昂貴(根據不完整資料做出的漁業管理決策效果自然不佳),且多數民眾不容易感受到,致受到的關注與重視也遠不及陸地(包括農業)。事實上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雖緩慢但深遠,有些改變甚至是不可逆的,由於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大糧倉及藍色經濟的起源,應妥善因應。

  海洋為地球的最大維生系統,具多樣功能,不僅吸收了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的1/3),在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食物、能源及醫藥的重要來源。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平均每十年上升0.14°F)、海平面上升(每十年超過一英寸)、海水酸化(酸度增加近30%)脫氧及洋流轉變,造成的影響包括:1、海水溫度升高會使颶風和熱帶氣旋變得更加強大,改變海洋生物的遷遷和繁殖模式及增加有害藻華的頻率和強度;2、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洪災頻發,許多陸地和濕地變成水域,嚴重影響沿海社區居民的生命安全(全球37%人口居住在沿海社區);3、海洋酸度提高則會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進而影響到依賴捕魚維生的人們;4、海洋的含氧量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少1%到7%,也使得近乎無氧的“死區(dead zone)”面積增加3倍,絕大多數海洋生物都無法在死區存活,已經對捕撈產量產生不利影響,更對該區生物資源和沿海經濟造成壓力;5、洋流變化正改變魚類種群的分佈及生態系統的結構。

  上述改變導致海洋生態系統退化(亞洲海洋生態系統已被推向崩潰的邊緣),使得海洋中魚類棲息地及數量越來越少、體型越來越小,捕撈成本及魚價升高,目前在公海捕魚的船隻,有54%必須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獲利,最終可能導致種群崩潰,嚴重影響到漁業的經營和漁民生計,而棲息地喪失、海洋污染和過度捕撈,也加劇了氣候變化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這些需要透過更多的科技創新來治理海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