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學良: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9 11:21:08


 
  2、南京之援助不可仗恃,也是張學良對死守錦州無信心的緣故之一

  對南京的援助無信心,也是張學良不願死守錦州的原因之一。東北淪陷後,張學良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蒙受重大損失,南京三次命其“死守錦州”,張氏則三次請援,雖有以援助脅迫南京之意,但東北軍彈藥不充裕,也是事實。南京曾於12月26日明確表示軍援“迅即籌發”,29日又改稱“款項械彈”補給“妥密交各主管機關迅速辦理”,到31日,東北軍尚無“無一彈一錢之助”。“東北軍下級軍官”亦以此聲討南京:“乃自一中全會開會之後,三次轉電中央,請發彈藥接濟,無一應者,是中央抗日能力,僅於一紙電文,數張標語”(12月31日);“對東北前線將士之呼籲,迄無一彈一錢之助”。“六日以來,數電中央,請械請彈無應,請航空隊救護隊,亦無應。回視槍中炮中則彈藥僅存數發,而中央所持為死守者,又只電文數紙……”(1月3日)奉命守備錦州的東北軍將領榮臻更厲詞批評:“中央不撥一分糧餉,不發一槍一彈,只在發命抗敵,顯然有意徒令東北軍犧牲,故置東北軍於死地”。

  3、張學良對東北軍內部辯解:“要玉碎不要瓦碎”

  錦州之不抵抗,張氏不但須向國人交待,亦須給東北軍將士一個解釋。據東北軍將領王化一1931年12月29日的日記記載:“漢公表示‘不為瓦碎’主張。他說如果是‘玉碎’還可以碎,要是瓦碎則不必。”所謂“玉碎”,是指全國抗戰而言,所謂“瓦碎”,是指東北或錦州的單獨抵抗而言。換言之,張學良堅持認為:只要南京國民政府一日未能發動對日全面抗戰,則東北軍一日不能誓死抗敵,決不“瓦碎”。張的這一“要玉碎不要瓦碎” 的不抵抗理論,在1932年汪精衛親赴北平促其出兵抗日時,被再次提出,張拒絕汪的理由即是“政府(對全面抗戰)是否具有堅決的決心,有無相當的準備”。“全面抗戰”與否,成了張手裡用來對付南京的一面極有效的盾牌。張氏這一“要玉碎不要瓦碎”的理念,其實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就已明確說過:“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拚。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它全國的兵力可以遠遠而來,絕非我一人及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必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錦州撤退”時,張的觀點仍未改變:“以東北一隅之兵敵強鄰全國之力,強弱之勢相去懸絕無論如何振奮亦必無僥幸之理”;也就是說單憑東北軍的勢力,根本無法與日本侵略者抵抗,孤軍奮戰其結果可能是全軍覆火,為了保存實力只好放棄錦州。

  張學良放棄錦州,在保存自身實力方面,還有更深層面的考慮。當時關內局勢,韓複榘、閻錫山環窺東西,平津等地反張運動方興未艾。有論者謂:設若張氏九一八之前未將東北軍勢力拓展至華北,則張氏多半勢必率東北軍奮起抵抗。但張氏既有華北為其根據地,則在對日抵抗問題上,不免多有猶疑。

  當時日方的分析,也認為張學良放棄錦州的最大的原因,是要保存自己實力:“從軍事上說,他可能可以這樣認為,他無論如何也敵不過關東軍的武力,因而企圖保存實力。但是恐怕更大的原因則是,張學良當時在華北的處境要比想象的更不順。錦州之戰是與張學良關係很深的蔣介石正在下野期間發生的,所以張學良既沒有得到南京政府的支持,也沒很好地控制華北將領,如果稍一馬虎,乘其兵力用在錦州之時,勢必要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反張運動。徹底抗戰對張學良來說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這也許是實際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