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軾被貶廣東後感悟快樂在當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12 15:15:53


 
  月光的清晰和水光的質感融合在一起,空靈透徹。記者相信,當時蘇軾的人生境界,也是如許澄澈。這讓記者想起另一位文青柳宗元,他的《小石潭記》中將水寫成虛空,其中的魚兒似乎憑空而游。而蘇軾則將虛空寫成水,可謂異曲同工。

  不管怎麼樣,兩位文壇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無論是承天寺的月色,還是松風亭的清風,都有一個關鍵點:當下。不管是人生緊張,還是人情炎涼,我們都要看好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有一個愜意的休憩。

  還是以松風亭之游為時間坐標,往前再推16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在徐州,當時春旱,蘇軾去求雨,天似乎很給他面子,果然下雨了。所以至初夏時,蘇軾又前往謝雨。謝雨路上,被蘇軾詩化了、美化了,“簌簌衣巾落棗花”,棗花落在衣服和頭巾上。連幹渴和困頓也被美化了,初夏日頭高,醉酒的人又困,何處可解渴解困?他看見一戶人家,於是“敲門試問野人家”。在困頓饑渴的道路上,不必追求山珍海味,不必追求華宇廣殿,當下一碗清涼的茶水,便是人生最清涼的休憩,遙想當時的蘇大學士,在敲門試問的時候,是不是體會到了當下便是最好的休憩呢?大概,蘇軾的人生態度,不光是從詩書中來,也是從這樣的人生經驗中來的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