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這漁民村靠租房賺錢 村民年入超60萬
http://www.CRNTT.com   2018-03-26 09:48:14


漁民們當年的鬥笠和漁網。
 
  從逃港到回村

  1982年搬到二層小洋樓這一次,已是鄧錦輝第二次搬家了。

  1957年,鄧錦輝在深圳河畔呱呱墜地,他的第一個家是一間水草寮棚,竹竿搭成墻壁,茅草鋪成屋頂,勉強遮風擋雨。

  即便如此,他也比父輩們要幸運許多。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一些東莞的漁民順東江而下,發現深圳河水清魚肥,便陸續在此安家。最初的住所就是漁船。鄧錦輝聽父輩講,一條1.5米寬的舊舢板船,一家幾口人吃睡都在船上。廣東話把這種以船為家、飄零水面的人戲稱為“水流柴”。

  解放後,漁民上了岸,建起水草寮棚。鄧錦輝五六歲時,第一次搬家,是搬進土墻瓦房。他還記得,不到20平米的土房裡,只有兩張床,擠著他們兄弟姊妹5人和父母,後來實在住不下了,他就跑到村裡大隊部“蹭”睡。

  上岸後的漁民村人漁農並舉,生活本可以自足,但接二連三的“反右”、人民公社化、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等,讓漁民村人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

  與此同時,一河之隔的香港正經歷高速騰飛。一條深圳河,成為貧窮與富裕的巨大溝壑。食不果腹的人們選擇“用腳投票”,當地曾先後四次發生逃港潮。

  港商劉起棠本是廣東佛山人,是當年逃港潮中的一員。他自述家裡成分不好、日子難過,便逃去香港在廟街賣服裝。

  然而,小平的到來讓漁民村名聲大噪,吸引了港商前來投資。小平來後的第二年,劉起棠來到漁民村,合資建立服裝廠。

  “深圳勞動力便宜,租金便宜,市場龐大”,劉起棠說,“廣東人用腳投票,我們感覺香港好,就走到香港去;改革開放了,這裡容易掙錢了,腳就走回來了。”

  “城中村”變成城市住宅

  鄧錦輝的小洋樓住了10年,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他第三次搬家了。

  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大量外地人湧入,引爆了租房市場。像漁民村一樣的村子紛紛把房子加高、拓寬、打隔斷,租給外地人。鄧錦輝家甚至在樓前花園上也蓋起了樓房,房子從2層加蓋到6層,最多的時候有30多套房子同時出租。

  “那時候外地人太多了,一個房間都炒到2000塊錢。”鄧錦輝說,除了內地來的打工仔,還有很多香港人也來漁民村租房,“香港的房子太貴,漁民村相對便宜多了。”

  等家家戶戶都加蓋到五六層的時候,原本的地基承受不住了,違建樓宇開始傾斜,成了“握手樓”甚至“親嘴樓”、“擁抱樓”,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鄧志標說,當時每戶屋外還有化糞池,“那個空氣,整個漁民村都臭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