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為華夏文明史按下“刷新”鍵(文化脈動)
http://www.CRNTT.com   2018-02-01 12:22:58


專家經過對海昏侯墓出土竹簡的研究,斷定出土的《論語》確系《齊論》。
 
  見證白銀成為晚明政權的存在基礎“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盡掠蜀內富民大賈,匯聚千金,但他身亡後,聚斂的巨額財寶卻不知去向。300多年來,這首歌謠被看做破解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語,圍繞它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止。

  2017年4月13日,四川眉山市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2016—2017年度發掘成果通報會發布稱,本次發掘共發現文物3萬餘件,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堪稱世界級的考古大發現。早在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大量財物沉於江底。

  除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册、銀册、銀錠,以及戒指、耳環、發簪等金銀首飾,現場還首次出水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這批文物記錄的時代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明代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範圍包括明代的大半個中國,時間、地域跨度之大實屬罕見,不但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還打開了一部了解明代歷史的百科全書,推動明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財政、生活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

  此外,江口沉銀遺址對晚明白銀貨幣化研究的意義同樣重大。江口沉銀絕大部分是張獻忠沒收地方府庫、富戶和藩王的稅銀,那麼,張獻忠為什麼要搜刮那麼多白銀?藩王、地方府庫為什麼藏有那麼多白銀?因為晚明時,白銀已經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政府大部分稅收是白銀,白銀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成為政權賴以存在的基礎。

  《齊論》竹簡:

  失傳1800年,多出“知道”“問王”兩篇

  學界通常認為,《論語》最初有3個版本,即《古論》《魯論》《齊論》。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

  2017年5月,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消息,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竹簡已完成掃描,已做好文字釋讀的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