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凝聚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9-14 10:51:09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格薩(斯)爾》等25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截至目前,我國有40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册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經過10餘年,這些項目在申遺成功前後的保護傳承情況如何?積累了哪些保護經驗?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到多地進行了調研。

  從陷於傳承困境到看見發展曙光

  早上9時不到,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委會福建村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內,七八名黎族婦女席地而坐,架上腰織機,五顔六色的織線在腰織機上撥動、跳躍,美麗的圖案便逐漸呈現在黎錦上……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這項技藝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元代,黃道婆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再到中原推廣,成為一段佳話。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清晰地記得,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外婆都有腰織機,只要農閑,她們就會坐在房前屋後織起來。腰織機由一些大大小小的木片木棍和一根帶子組成,看起來並不起眼,卻能織出美麗的圖案,劉香蘭一下就迷上了。

  劉香蘭出生於1969年,那時候,黎錦已經逐漸沒落。“織錦是我的興趣,我沒想到此後幾十年裡這項技藝會逐漸‘瀕危’,更沒想到自己會一輩子走在這條傳承道路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劉香蘭發現,隨著老一輩的不斷離去,織錦技藝也在遠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