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90後大學生消費月均千元 買裝備買名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14 15:15:15


 
  雖然家裡條件不錯,但研究生三年,她靠著做翻譯、做家教、當培訓老師等,不僅沒有向家裡要過一分錢,還存了數萬元的小金庫。對她來說,“賺錢是種樂趣,用自己的錢完全可以不受拘束。”

  如何靠自己活得灑脫?大學期間,小靜每天早上5點多起來給加拿大的英文報紙做翻譯,一天可以賺幾百塊;同時在培訓機構當導師,教人考研(課程)技巧,一年下來也有不少。為此,去年國慶期間,她基本沒出去玩,因為要網絡授課。此外,她還在商會實習,每月有固定工資。就這樣,除開平日開銷、假期給家人的禮物,畢業時她就存了幾萬塊。

  自己賺錢苦嗎?小靜笑著說:“從來沒覺得苦啊,我就是喜歡自己賺錢自己花,然後給家裡奉獻的感覺。”小靜透露,她也有自己的“規矩”,“我從不去做苦工,而是一邊學習一邊賺。拿知識賺錢,輕鬆又愉快。能學到東西又有一種被肯定的感覺,真的覺得學有所用。”不過,這樣的小靜確實很忙。

  70後

  “當時學校的夥食也便宜,如果沒有什麼其他開銷,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200元左右”

  在一家民營企業做會計的小嚴是1996年上的大學,回憶起20年前讀大學時的情景,她感慨道:“我們上大學那會兒都挺窮的,整體消費水平都不高,跟現在的孩子真是沒得比啊。”她也給新快報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那時我們每學年學費600元,住宿費400元,與現在動輒成千上萬元的收費標準相比,算便宜的了。”

  小嚴說,當時同學們都比較節約。學校附近有個批發市場,每學期開學的時候,大家都會把牙膏、洗髮水等一學期的生活用品採購齊全,能省下不少錢。“當時學校的夥食也便宜,如果沒有什麼其他開銷,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200元左右。”

  小嚴回憶,當時宿舍裡沒有固定電話,一幢宿舍樓,只在傳達室裡有一部電話,傳達室的阿姨在樓下用喇叭叫人接電話可謂是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當時花幾十元買的舊自行車基本上是每個學生的必備品,“校內校外,全都靠它”。伸手就打出租車是上大學時的小嚴從沒想過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