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軍捷:我們用什麼去記憶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20-07-07 10:19:44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香港抗戰歷史遺跡保護專項基金執行主任、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中評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作者 吳軍捷)走在一些德國城市的街頭,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塊塊鑲嵌在街道上,比其他路磚略高的“金色石頭”。這些用黃銅制成的約10厘米見方的“絆腳石”,上面寫有人名、生日、忌日,曾在這裡居住或學習、工作,身亡地點等字樣。這是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以紀念被納粹政府殺害、驅逐,關押在集中營裡的受害者們。

  1992年12月16日,德姆尼希將第一塊鑲嵌了紀念銅板的石頭鋪在科隆市政廳前的路面上。此後,德姆尼希逐漸發起“絆腳石”項目,設想在全歐洲安置600萬塊絆腳石,這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爭議,人們並不理解為什麼他要以這種方式來紀念受害者。1995年1月4日,在未經政府許可的情況下,德姆尼希試驗性地將第一批“絆腳石”鋪裝在科隆。直到2000年,德姆尼希終於獲得德國的許可,得以在科隆繼續鋪裝絆腳石。

  絆腳石通常鋪在受難者生前住所門前的路上,德姆尼西希望歷史不僅在博物館裡,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觸碰到。現在人們已經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雖然在課本上知道納粹毀滅了600萬猶太人以及數千萬其他種族的生靈,但並不能完全明白實際情形如何。所以德姆尼希想讓年輕人能切切實實地了解到住在某幢房屋的某位男女的命運,這樣的感受很不一樣:“數字很難讓我們相信在這個文明的國度竟然有這樣的過去。”

  從1993年開始,德姆尼希從各類檔案,比如地方志或者地址簿中找出受害者的名字、出生與死亡的日期、被害前的最後住址。眾多志願者以及學生團體也在幫助德姆尼希搜集資料,敲定每塊絆腳石上的銘文。

  銘文通常是“……曾經在這裡居住”,或者“曾經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工作”“教書”“被槍決”或者“曾經在這裡站立”。

  鐫刻銘文的銅板按照專門尺寸切割而成,上下左右邊緣稍有留餘,多出的邊緣會被向下彎折,之後再澆鑄混凝土,使得銅板牢牢嵌入石塊之中,而不會被輕易揭去。人們必須彎下腰才能看清絆腳石上的文字,這也是對受害者們象徵性的鞠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