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據環球網報道,為紀念東盟與美國建立對話關係45周年,5月12日至13日,東盟與美國領導人在華盛頓召開特別峰會。這一被推遲的“特別峰會”試圖展示華盛頓對東盟的“持久承諾”,並有可能加快“印太經濟框架”在東盟國家落地。但由於美方夾帶著地緣政治企圖,勢必與地區合作的底色相違背,其未來發展前景難被看好。
“印太經濟框架”構想是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10月27日出席第16屆東亞峰會時提出的。該框架涵蓋公平而富有彈性的貿易、供應鏈韌性、基礎設施和脫碳、稅收和反腐四大領域。雖然採取“點菜式”加入模式,但其背後“旨在建立排擠中國的供應鏈體系、以價值觀為基礎建立對衝中國的貿易投資規則”的意圖十分明顯,實則為其“印太戰略”補齊經濟合作的短板,夯實其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經濟內涵。
迄今為止,美國正在與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對接“印太經濟框架”。在數字技術、先進製造業和供應鏈等領域,美國先後與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簽署相關雙邊協議。今年3月,美國正式與新加坡建立增長與創新夥伴關係,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與網絡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按照計劃,今年9月、10月,美國將派遣醫療、先進製造業商業代表團訪問上述東盟國家,進一步對接“印太經濟框架”。
對於美國大力推進的“印太經濟框架”,東盟國家表現出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其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製造業技術以及強勁而廣闊的消費市場,是東盟國家難以抗拒的。東盟國家希望借助這一經濟框架,提升自身的數字技術和先進製造業水平,擴大對美國出口,實施“彎道超車”,實現自身的工業現代化目標。
另一方面,“印太經濟框架”在地緣政治上以排擠中國為目標,旨在建立一套獨立於中國的供應鏈體系和先進製造業體系,對於東盟國家來說,成本太高,難以有效推進。畢竟,東盟國家經濟體量和製造業水平有限,難以完全承接從中國剝離的供應鏈和先進製造業體系。並且這一做法完全背離市場發展規律,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