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南縣31鄉鎮市 歷史、地名釋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5 22:41:57  


 
  26. 左鎮鄉 

  左鎮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嘉南平原東南邊的丘陵地,全鄉大多為山區,東、西、北三面為“菜寮溪”所包圍,此溪也成為左鎮鄉的母河,許多文化、產業發展都與其息息相關;東面與南化鄉和高雄縣內門鄉交界,南面與龍崎鄉為鄰,西面隔“那拔林溪”(木岡溪)與新化鎮相望,北面則與山上鄉、玉井鄉接壤,全鄉面積約七十五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一、八00戶之譜,人口約在六、三00之人間。 

  “左鎮”舊稱“拔馬”,係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屬社“拔馬社”的舊地,原地在現今左鎮村“左鎮教會”一帶;明鄭時期,鄭軍某部左鎮於今內庄村“龜潭”地區設營屯田,漢人簡、廖、歐等三姓相繼入墾,並向四域拓荒,“左鎮”遂成為共同地名,其時屬“天興縣(州)新化里”轄。 一九二0年日人在台實施地方制度改革,以此為明鄭左鎮故地,正式設為“左鎮庄”,庄役場初設於“左鎮本部落”,一九三三年移設於“拔馬”。戰後沿此設為“左鎮鄉”。 

  27. 仁德鄉 

  仁德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西南端的“二仁溪”(二層行溪)以北地帶,東接歸仁鄉,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湖內鄉、路竹鄉相望,西鄰台南市,北邊則與永康市交界,鄉境多平原與台地,總面積五0.七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萬九千戶之譜,人口數約在六萬五千之人間。

  仁德先民最早散居於“台南台地”及其東緣,因而留下“崁(嵌)腳”、“中洲”、“牛稠仔”、“十三甲東”、“十 三甲西”和“鞍仔”等六處先史遺址。荷領以前,仁德地區應是平埔族西拉雅系的生活領域,荷領時期的“車路乾”可能係荷人“大結首區”之一的行政中心。明鄭時期,此地因在“二層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隸屬“天興縣”。 

  清領以後,設“一府三縣”,沿明鄭舊稱的長興里、仁德里、仁和里和文賢里隸屬“台灣縣”。至光緒十三年 (一八八七年)台灣建省時,改“台灣縣”為“安平縣”,轄域之長興下里、仁德北里、仁德南里、仁和里、文賢里和依仁里,皆在現今仁德鄉境。

  日治初期,日人設縣廳,其下設辦務署,長興下里和仁德北里隸屬“台南縣台南辦務署”,其餘諸里歸屬“台南縣車路墘辦務署”,一九0九年日人廢街庄制改為“區”,鄉境諸庄隸屬“台南廳”,設有四區:長興里(現今土庫村“土庫”)、仁德里(現今仁義村“糖間”)、依仁區(現今中洲村“中洲”)、永仁區(現今台南市“竹篙厝”)。 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廢區為街庄,鄉境設兩庄,皆隸屬“台南州新豐郡”。一九四0年廢“永寧”,諸“大字”(村)歸併“仁德庄”或台南市,戰後依“仁德庄”而改稱“仁德鄉”。

  28. 歸仁鄉 

  歸仁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南端的“許縣﹝寬﹞溪”西南、“二仁溪”以北的地帶,東接關廟鄉,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阿連鄉相望,西鄰仁德鄉,北邊則與永康市、新化鎮交界,鄉境皆平原,總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萬六千六百戶之譜,人口數約在六萬二千人之間。

  歸仁昔為平埔族西拉雅新港社的墾區,舊地在現今看東村“楊厝”庄東的“舊社街”一帶;另外,陳、李兩姓也在現今“歸仁國小”南側聚墾,因築紅磚蓋瓦之厝而居,故初稱“紅瓦厝”,明鄭時期將此劃屬“歸仁里”,取其“天下歸仁焉”之佳意。 日治初期相沿,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以此地為明鄭“歸仁里”舊地而改稱“歸仁庄”,屬“台南州新豐郡”轄。戰後據此改稱“歸仁鄉”。 

  29. 關廟鄉 
 
  關廟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中央偏東的“許縣溪”南畔地帶,東與龍崎鄉為界,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阿蓮鄉、田寮鄉對峙,西邊與歸仁鄉交界,北邊則與新化鎮接壤,鄉境多平原,有少部份丘陵,總面積五三‧六四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九千九百戶之譜,人口數約在三萬八千人之間。關廟昔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墾區,遺址約在現今“廟街仔”西邊一公里處的“舊社街”(現今看東村“楊厝”東邊)一帶;明鄭時期漢人溯“新港溪”(鹽水溪)及其上游“許縣(寬)溪”進入此區拓墾,新港社人乃被迫遷至龍崎鄉“番社”(牛埔村、大坪村)。

  明鄭時期將此劃入“新豐里”轄域;其後,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於此草創“山西堂”,主祀關聖帝君。嘉慶年間,“舊社街”發生漳泉械鬥,漳人較少被迫遷離“舊社街”,另東徙進入現今“山西宮”一帶新建新市街,俗稱“廟街仔”,清代即稱此為“關帝廟街”,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易“關帝廟街”為“關廟庄”,戰後依此改為“關廟鄉”。

  30. 龍崎鄉 

  龍崎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東部山區,東北邊緊臨左鎮鄉,東南邊接壤高雄縣內門鄉,南邊與高雄縣田寮鄉為界,西邊與關廟鄉相交,北邊則與新化鎮交接,鄉境多為丘陵地,總面積六四‧0八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千四百戶之譜,人口數約在四千六百人之間。 

  龍崎鄉舊稱“番社”,為平埔族西雅系新港社退居現今“牛埔”、“大坪”一帶之地,清初屬“台灣府台灣縣新豐里”轄域,道光以後隸屬“內新豐里”。 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各取第二區“龍船”和第一區“崎頂”的首字為庄名,稱“龍崎庄”,屬“台南州新豐郡”轄;戰後再依此改設為“龍崎鄉”。 

  31. 永康市

  永康市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西北端的“鹽水溪”﹝新港溪﹞以南地帶,東以“許縣(寬)溪”與新化鎮對峙,南鄰歸仁鄉與仁德鄉,西接台南市,北邊則隔“鹽水溪”與新市鄉相望,鄉境皆平原,因近台南都會區,已漸都會化,總面積四0‧二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五七、九0六戶之譜,人口數已逾十九萬人。

  明鄭時期,永康因在“二層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隸屬“天興縣”﹝溪南為“萬年縣”﹞;鄭經嗣立後,於永曆十八年﹝一六六四﹞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州,並設四坊二十四里,其中武定里和部分永康里、長興里、廣興里、廣儲里在市境,隸屬“天興州”轄;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後隸屬“安平縣”管轄。日治初期,現今永康市境初歸“台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管轄,稍後日人設縣廳,其下設辦務署。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0一﹞日人廢縣和辦務署,改設二十廳,其下設支廳,“永康上中里”和“長興上里”隸屬“安平支廳”,“內武定里”和“廣儲西里”則屬“大目降支廳”管轄,皆屬“台南廳”。一九0九年日人廢庄街制改為“區”,市境諸庄隸屬“台南廳”。 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廢區為街庄,現今市境時設“永康庄”,庄役場設於“埔姜頭”,隸屬“台南州新豐郡”管轄;戰後再依此改稱為“永康鄉”,隸屬於“台南縣新豐區”(稍後廢區),一九九三五月一日升格為市,即今“永康市”。(來源:台南縣網站 備註:以上資料擷取於《台南縣志》、《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各鄉鎮市誌暨鄉鎮市簡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台灣走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