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誕生記: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4 10:18:54  


  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作為政治內涵濃郁的廣場和建築,其構建規模和儀范形貌設計方案篩選採納的決斷常人難窺其詳,各種猜測謬傳。陶宗震先生以自己親歷親為的事實,對往日的傳統說法,一一給予了澄清。

  天安門廣場的部分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

  對天安門前的廣場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的工作,在舉行過幾次國慶活動後就提上了日程。在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的蘇聯專家阿謝夫等協助下,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建築師張、周志良等人于1957年先後擬出過10余個規劃方案和模型,但始終未能定案。

  方案中有一個是蘇聯專家的得意之作,從天安門至正陽門間900米全部拆空,西留司法部街,東留公安局街,總寬600米。以紀念碑為中心,左右各置一38米至60米的車道,並在車道東、西面都留出了建築空間。

  設想中的廣場建築大多安排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北,廣場空間佈局的觀念皆未脫歐洲文藝復興以後“嵌邊式”廣場模式概念,建築物的前面只有一兩排行道樹,但空間尺度和比例上卻沒按文藝復興時期從視覺角度來確定建築高度與廣場寬度的關係。我分析規劃方案始終定不下來,關鍵在於廣場建築內容的不確定。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期間,議定為慶賀共和國10週年盛典,要在北京興建一些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築。被列入“國慶工程”的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萬人大會堂(後由毛澤東親自定名為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等建築,均在天安門廣場上,至此,廣場規劃設計才具有了實效性。

  我恰在這時由於原單位中央城市建設部的調整變化,到了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直接參與了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規劃設計工作,直接向我佈置規劃設計任務的沈其交代:天安門廣場紅線寬度為500米(即長安左門至長安右門的距離),廣場的深度為800余米(比例約為5:8,與1:1.618的“黃金比率”幾近相合),人民大會堂北墻與對面中山公園南墻間紅線為180米。後來我得知有些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所以,廣場規劃幾經變異,但紅線始終沒動,紅線內的總面積為40余公頃。

  一天,首都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佟錚帶來一位指揮過節日遊行檢閱的解放軍軍官辛毅。辛毅對天安門廣場規劃提了三點要求:一、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要求無軌無線;二、要考慮路面經得起60噸坦克的行駛;三、道路及廣場要求“一塊板”,以便於遊行集會。

  按上述要求,西單、六部口之間的古建築雙塔、經過天安門的有軌電車軌道要拆掉,今後也不設無軌電車。長安街不設架空線路,原來架空的線路改走地下,因此,規劃建設了北京第一條地下管線走廊。許多年以後,我才得知這些要求的提出還有一重考慮,就是為了戰備需要,遇緊急時刻能在長安街上起降飛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