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佩之局長對我說:“你的方案考第一,加油幹!”
平面體形輪廓調整好以後,我熬了個通宵,畫出了西北、東南兩個透視圖。向東的立面中間一段,為11間柱廊加兩個半封閉的末間。由於開間多,所以只明間加寬,為了避免末間實墻既寬又重的感覺並利於採光,在實墻的中部開了菱花空格。但在後來做施工圖時,菱花空格被精簡了,故而在人民大會堂建成後,中段兩側的實墻顯得過分凝重,就在這裡各加了一塊標語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邊的標語牌被取消了,凝重感又顯露了出來。
我將方案上交後的第二天,規劃局局長馮佩之來到辦公室,見到我就說:“你的方案考第一,加油幹!”我記得當天是星期日,因剛剛趕完圖,一個人在辦公室的圖桌上睡了一覺。
第二天一上班,趙冬日、沈其二人匆忙給我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我按照自己設計的“五段式”方案,立即趕出一套l:400平、立剖面圖,作為初步設計送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以便在此基礎上做技術設計和施工圖。
那是一個“大躍進”的時代,也是一個不彰顯個人,崇尚“大公無私”、“各盡所能”、不分彼此、精誠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的時代。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彼時被冠以“集體創作”之名。多數國人大概也不會想到,這個被選中方案的設計者,是北平和平解放後才開始建築設計實踐尚未“而立”的年輕人。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摘自《歷史學家茶座》總第5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