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弦歌不輟,昆曲才有希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0 08:38:23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人民日報刊載作者陳原的文章說,北京東四十條新保利大廈的後面有個叫“南新倉”的地方,曾經是“皇家糧倉”,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近些年來,這裡因飲食業而分外熱鬧起來,國外的遊客、國內的食客紛紛湧來,吃烤鴨的,嘗台灣菜的,品西餐的,但在吃喝之外,還有一個演出更出名,這就是林兆華導演的“廳堂版”昆劇《牡丹亭》,至今,已經演出了整整600場。

  前些年,昆曲一改舊日的沉寂狀況,“火”了起來。原因既有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新聞效應,也是白先勇等文化名流極力推動的結果。

  不過,藝術始終是有大眾與小眾之分的,昆曲在今天恐怕也只能屬於後者。靠輿論爆炒和名家效應引發的“熱”和“火”,對昆曲而言,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要想在舞台上延續其生命力,最需要的是弦歌不輟。也就是說,堅持日常演出,留住老觀眾,培育新觀眾,才是可持續的辦法。

  “裙裾蓮步,暗香迫近眼前”。在“皇家糧倉”裡,斑駁的墻磚,典雅的家具,笛聲幽怨婉轉,弦歌如泣如訴,雖說幾十個座席,規模實在很小,但每場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讓雅致的藝術在北京的夜晚從未間斷。昆曲藝術畢竟不是流行歌曲,能達到這一步,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北京再有那麼幾家小劇場,不斷上演昆曲,票價不妨便宜一些,每晚觀眾也都有百十來號人,北京的昆曲舞台還能說落寞嗎?

  弦歌不輟,靠的是駐場演出和演出季,這種日常演出不依賴炒作,不求助於噱頭,而需要專業化的營銷、職業化的推廣,不是滿城風雨,而是扎實推進,不是一時熱鬧,而是日積月累。昆曲演出的名家效應能有幾次?炒作能炒多久?即便是造出幾個噱頭,對昆曲觀眾的培育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