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學期刊電子化,最後那根稻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4 09:33:24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在讀到這篇文字之前,剛剛逝去的60秒時間內可能發生過什麼:新浪的微博已經產生23萬多條信息;至少300部智能手機在大陸賣出;中國移動閱讀基地通過手機發生12萬人次的閱讀點擊;上海某家手機閱讀內容提供商從移動能分到手256元閱讀費……

  12萬人次,23萬條,256元……他們與閱讀相關,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還與“小說”相關,這對我們這些小說的“行門裡手”來說,真是個令人心顫的數字。然而我們更切身的體驗卻是讓“發行下滑”“小說已死”諸如此類的壞消息嚇得近乎麻木--這已經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了。那麼我們之所以還在抱住“小說”不放手,除了那份有些酸溜的“情結”在,剩下的恐怕是:小說的命再短,也不會死在自己的“壽數”裡。愛文學的人,天生屬於悲觀的理想主義者那撥的。

  如果說,催生上頭那些數目字的“操盤手”裡還基本沒有傳統文學從業者的身影,讓我們再把目光放遠,看看文學期刊領域的同仁們在美國都幹出了怎樣的案例。2011年5月《紐約客》的iPad版上線銷售,2個月後,雜誌社對外宣布《紐約客》已經擁有了10萬名iPad版本的年度訂戶,另外,每周還有幾千個訂單通過iPad以每期零散訂閱方式成為它的新訂戶。隨之而來的便是,《名利場》、《GQ》、《連線》、《悅己》等等知名時尚雜誌也陸續推出iPad版。但《紐約客》卻是iPad版訂戶最多的一家。這本文藝類的綜合雜誌在iPad上的走俏出乎所有人意料,他顛覆了人們認為的電子雜誌適合時尚的、先鋒的快餐式閱讀風格這一固有理念。《紐約客》表示,這些成功來自他們維持了《紐約客》一貫的編輯宗旨,他們拋棄其他電子雜誌以圖片和互動欄目招引讀者的伎倆,在iPad上,《紐約客》依舊將重點放在為讀者呈現編輯思路清晰且可讀性強的內容上。

  我們也試圖從國內找到這樣的案例。在ipad上的文學期刊類別中,除了幾本零零散散的中文過刊可以買到之外,而能夠擁有自己獨立的服務器和ipad獨立書架,每期與紙刊同步銷售的,似乎只有《小說選刊》一家。據了解,這家隸屬於中國作家協會的“國字號”文學期刊,伴隨著文學大環境的沉浮,曾經有過輝煌和低谷。現任主編杜衛東可說是臨危受命,在雜誌的月發行量從近十萬下滑到五萬多册時接手了這本雜誌。七年中,這本雜誌逐步調整了辦刊理念和發行策略,在文學觀念多元混雜的情境中,確立了“現實關照,人文情懷,獨特視角,中國氣派”的辦刊宗旨並大膽堅持,在文學期刊發行量逐步下滑這一現實逆境中實現了發行量逐步攀升,2012年的8月份,發行量突破14萬,超過了上世紀90年代複刊以來的歷史最好時期。這不僅解決了刊社的自身生存問題,也重拾了“國字號”文學大刊的尊嚴。正是在這樣的績效面前,刊社領導又堅定地邁出的“數字化”的關鍵一步。目前,不僅在ipad上可以見到《小說選刊》的身影,幾大移動閱讀基地上,《小說選刊》幾乎都獲得了獨立的內容接入權。據稱,《小說選刊》內容,只占他們向數字閱讀輸送的閱讀資源的極小比例,更多的內容來自跟作者直接簽約的大量中短篇作品。他們表示,將立足《小說選刊》雜誌社自身優勢,把數字運營部打造成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中短篇小說數字內容提供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