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會龍莊:歷經10年基本修復完成
日前,記者在江津雙鳳場會龍莊打探時發現:當地的黃色碉樓是莊上最醒目的建築,村里婦孺皆知。記者看到,整個莊園占地約2.1萬平方米,現存一大一小兩碉樓、16座院落和18口天井,共有二百二十餘間屋舍錯落有致鑲嵌其中。當地百姓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會龍莊不登碉樓,為憾事;登碉樓睹全莊之景,乃幸事。”
會龍莊負責人沈小東介紹:這座碉樓建於光緒年間,共6層高38米,是重慶現存最高的碉樓,也是重慶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民間有傳聞說它是“建文帝避難場所”。據沈小東介紹,解放前,會龍莊一直住著大量居民;解放後,莊園前半部分成了糧倉,後半部分則成了學校。“經過近10年的修復和重建,目前會龍莊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通往會龍莊的道路還在修建中。”
石柱縣悅崍鎮石寨坪:保護開發成旅遊景點
“悅崍鎮上百年歷史的碉樓起碼有10多處,坐落在悅崍鎮的石寨坪碉樓保存完好,目前已有不少遊客專門衝著碉樓而來。”昨日,悅崍鎮副鎮長曾奇洪表示,悅崍鎮楓香坪景區的石寨坪碉樓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始建於1907年。這座碉樓長12米,寬8米,高6樓有餘,在碉樓的四角上方有4個向外突出的暗堡,每個暗堡上有近10個朝下的射擊石孔。
曾奇洪表示,楓香坪景區現有三座碉樓保存較好,另外兩座碉樓破損嚴重,將進行保護性修復。
分析 民俗專家:戰亂之地多碉樓
日前,重慶市民俗文化專家、原重慶市民俗學會會長餘雲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碉樓的存在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中國最早關於碉樓的記載是在《後漢書》中,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西北部。中國碉樓主要是作為防衛建築而存在,戰亂頻繁的地方,就存在很多碉樓。”
重慶現存的碉樓為何大多修建於清朝?餘雲華表示,嘉慶、道光年間,重慶曾爆發白蓮教起義,後來又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時局動蕩,並且重慶周邊的貴州、湖南等地匪患嚴重,因此,鄉紳們紛紛修建碉樓以自保。“會龍莊、彭氏宗祠等,都是我們提出保護的。”吳濤表示,通過對碉樓的研究,可以了解當時的歷史、當地的民俗文化等,碉樓這種鄉土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日益受到大家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