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世界遺產面臨的這些壓力與挑戰,是帶有國際普遍性的。因而,中國的實踐從某種角度講是在為國際提供經驗。那麼中國做了哪些切實有效的工作?
童明康: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巨大挑戰,有時表現得更為尖銳。
從擁有第一批世界遺產至今,25年來,中國政府始終重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健全法律體系、完善管理機構、建立監管體系、實施保護工程、重視研究宣傳和注重國際交流。
記者:請您舉一兩個例子,具體介紹一下。
童明康:比如,200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基礎上出台了《長城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次就單項文化遺產頒布的專項法規,解決了長城保護所面臨的若干法律問題,並為開展巨型、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立法工作做出有益嘗試。
再如,中央財政設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並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確保世界文化遺產本體及其環境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高水平科研機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科研,重點推進全面排除遺產險情的重大保護工程,指導各地實施了拉薩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歷史建築群,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地、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敦煌莫高窟壁畫保護等一系列重點工程,並從中培育、發現最佳做法範例,以促進全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同時,中國政府自2006年來組織實施了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對地跨16省、市、自治區,長達2萬多公里的各時代長城進行全面調查和認定,計劃於今年6月公布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成果。
記者:如您所說,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具有一些西方遺產所不具備的特性,也正因如此,我國遺產在保護理念和方法上往往有別於西方,也因此受到國際同行的一些質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9屆會議就曾質疑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壇等3處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大規模保護維修工程的科學性。
童明康:確有此事。2005年,在德班召開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聯合對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地開展反應性監測,評估三處遺產地維修工程對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和真實性的影響。2006年,在維爾紐斯召開的第30屆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中國在2007年或2008年召開國際研討會,研究亞洲地區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的方法。
|